明明一直在蹲點搶票,為什么自己總買不到?到底放了多少票?正規的票務平臺顯示沒票了,可黃牛手里怎么就那么多票?——喜歡看演出的讀者,多多少少都遇到過類似的問題。觀眾小莉向北京青年報記者表示,她曾經因為買不到周杰倫演唱會的門票而找了黃牛,正常售價680元的票,在黃牛那兒里花15000元,“本來門票就不便宜,黃牛那兒還要加價,但有什么辦法呢,去正規的票務平臺買不到。”
文化和旅游部頒布的國內首個演出票務領域的行業標準《演出票務服務與技術規范》(以下簡稱“規范”),已于2021年8月19日起實施。這個被寄予打擊演出市場黃牛票厚望的規范,是否真能有效打擊“黃牛”生存空間、治理行業亂象?
“規范”管什么?
每張演出票都有全國統一編碼
普通觀眾可能并不了解,國內演出行業長期存在多重票務系統并存的局面,既有業務覆蓋全國的大型平臺,也有為數眾多的地域性票務公司,其中包括劇院自有票務系統,以及掌握一定演出資源,卻并不具備相應資質,獨立開發一套系統即上線進行演出票銷售的小型公司。這些使得演出票務市場信息極不透明,演出票務欠缺統一標準,滋生種種票務亂象,如演出組織方不合理鎖票、“黃牛”倒票等。
《演出票務服務與技術規范》由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牽頭起草,用于統一全國演出票務的基本要求和具體要求,規范購票、檢票、退票等流程。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秘書長潘燕介紹,“規范”出臺之后,所有的票務平臺都要接入全國統一的票務信息采集平臺,所有從事演出票務的平臺和管理系統都必須按照標準進行復查,演出票務銷售信息都會在平臺上顯示,管理部門可以實時監控票務銷售情況。
舉個例子,“規范”首次進行了有關票務的編碼規范。這意味著未來每張演出票的編碼都有全國統一標準,可以實現全流程追蹤,快速對應大數據篩查,便捷掌握不同區域、不同類型的演出產品銷售的真實情況。
“規范”還要求提供演出票務管理的系統應當具有“實名制”購票和使用電子票據的功能,對行業實現“實名制”購票和電子票的應用與推廣起到了積極作用。
對此,潘燕表示:“規范”正是解決行業亂象的第一步,在統一的標準下進入統一的管理平臺。管理“黃牛”的問題,首先需要政府主管部門在“規范”實施的基礎上出臺更具體的行政措施,比如一些熱門的演出,要求統一施行實名制購票,或者提高門票公開銷售的比例,來規范票務市場。如果有不按照規定銷售的情況,管理部門都可以進行監管處理,有效打擊“黃牛”生存空間。這樣就從技術上為消費者購買演出門票提供支持,消費者無需去找“黃牛”。“真正解決‘黃牛’問題,需要管理方、主辦方和消費者共同努力。”潘燕說。
對于觀眾擔心的“實名購票管理”后不能到場該怎么辦的疑問,潘燕表示,演出退票的“規范”正在制定當中,其中明確了哪些情況可以退票、哪些情況退票需手續費等問題。
“規范”怎么做?
所有“出票系統”要先認證后上崗
“規范”實施之后,由中國演出行業協會負責建設運營的“全國演出票務信息采集與服務平臺”(以下簡稱“采集與服務平臺”)隨即啟動。
潘燕介紹,采集與服務平臺是演出行業首個票房信息采集和管理平臺,也是推動我國演出行業數字化發展的重要一步。她透露,接下來各演出票務平臺將全面按照《演出票務服務與技術規范》改進票務管理系統和票務銷售系統,逐步消除品類劃分不一、統計口徑不齊的問題,保證所有“出票系統”先認證后上崗。這樣做,是為了確保全國票務系統的數據能順利與該平臺對接,初步實現演出票務信息的實時采集與統計。
從9月13日起,采集與服務平臺所采集的演出票房信息通過燈塔專業版對公眾開放。北青報記者體驗后發現,數據模塊橫向覆蓋戲劇、音樂、舞蹈、曲苑雜壇、旅游演藝、綜藝等六大一級演出品類;縱向輻射演出票房、在售項目、平均票價、票房排名等十余個細分維度。
燈塔業務總經理鄭勇介紹,該數據庫每日6點起更新,可自定義篩選行業核心指標。鄭勇表示,采集與服務平臺的建立解決了行業數據歸一的問題,而燈塔演出板塊要解決的是數據轉化為生產力的問題。燈塔專業版接入大盤數據后,將著力解決演出行業供需雙方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未來,在票房數據實時更新、宣發動作智能預估的環境下,演出主辦方可以精準地錨定、觸達、轉化、留存目標觀眾,實現有效決策。2019陳粒“洄游”全國巡回演唱會、音樂劇《搖滾莫扎特》均憑借燈塔宣發服務實現了票房和口碑的雙豐收。
據悉,截至目前,燈塔演出板塊有近300個商家入駐,其中包括CMC Live集團、孟京輝工作室、北京開心麻花、張杰工作室等多個業內知名經紀公司和演出商。
“規范”管用不?
將有效打擊“黃牛”生存空間
資深媒體從業者陸沅認為,在演出市場,“黃牛”的存在既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也危害了正常的演藝市場秩序,出臺相關的行業政策勢在必行。“規范”的實施,以及采集和服務平臺的上線,表明推進演出票房的透明化管理邁出了重要一步。業內人士預測,“規范”將完善演出票務管理,有效打擊“黃牛”生存空間。
北京宇悅文化唱片總經理曉飛分析,“規范”完成了售票信息透明、觀眾實名核銷,有助于從根本上杜絕鉆市場空子、肆意哄抬價格等擾亂演出市場秩序的行為,可謂利民、利行業發展,“過去買火車票難,‘黃牛’倒票現象猖獗,后來采取實名制,所有車票在平臺上清晰可見,取得明顯效果。演出行業也需要跟上市場步伐,透明合理,讓真實的消費者獲得服務,讓藝術生產生態更清新。”
與此同時,曉飛也認為,這些舉措將是對從業人員的嚴峻考驗,“我曾在五棵松體育館看過不少知名演出,‘黃牛’兜售的有高價票,也有很多打折票。我就很好奇,這么多票怎么到他們手里的?現在的演出團隊如雨后春筍,業內人士都不一定十分了解其名氣、潛力和影響力,那些蹲點的非法票販子是如何了解,又是如何敢囤票的?他們手里的票是怎么來的?”
內存
文旅部:熱門演出門票銷售量不得低于公安部門核準觀眾數量的80%
2019年12月5日,文化和旅游部發布《文化和旅游部關于進一步加強演出市場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見稿),其中的《規范演出票務市場秩序》部分專門就做好票務信息公開、加強重點演出票務監管、加強票源流向監管作出規定:
(一)做好票務信息公開。演出舉辦單位、演出票務經營單位要按照《文化部關于規范營業性演出票務市場經營秩序的通知》(文市發〔2017〕15號)要求,及時公布全場可售門票總張數、不同座位區域票價,實時公示已售、待售區域。嚴格執行面向市場公開銷售的演出門票數不得低于公安部門核準觀眾數量的70%。經公安部門批準,全場可售門票數量確需調整的,應當及時明示相應區域并予以說明。
(二)加強重點演出票務監管。各級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門要加強對涉外營業性演出、大型演唱會以及有較高知名度的演員參演的演出活動等票務銷售情況的預研預判,及時將可能引發票務緊張或炒作的演出活動列入重點監管對象。文化和旅游部定期發布重點營業性演出目錄指導各地提前預防。對列入重點監管對象的演出活動,演出舉辦單位或票務經營單位要在演出舉辦前將票務銷售方案、座位區域分布圖以及工作用票、媒體和贊助商贈票等非銷售用票數量及對應座位區域等情況報審批部門和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隊伍備案。重點營業性演出公開銷售的演出門票數量不得低于公安部門核準觀眾數量的80%。要進一步規范工作用票、贈票使用等,防止轉賣牟利,保證重點演出活動票務市場總體穩定。
(三)加強票源流向監管。支持充分運用信息網絡技術,探索建立全國統一的演出票務監管服務平臺,實時監測演出票源及流向,推動票倉公開透明,促進演出票務公平交易。演出舉辦單位或演出票務經營單位應當留存演出門票銷售記錄及相關合同6個月,以備查驗。(壽鵬寰)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