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又一年,在熒幕上輪番登場的是一張張形形色色的青春面孔,不變的是一波又一波粉絲對新晉偶像的熱情擁躉,以及各種節目“爆梗”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居高不下的熱度。據藝恩數據發布的《2020年中國偶像產業發展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偶像產業總規模或超1300億元,青春態爆款網絡綜藝助推偶像產業進入規模化發展快車道。
四月中旬,一年一度的團體選秀綜藝節目又進入到白熱化階段,《青春有你第三季》《創造營2021》《乘風破浪的姐姐2》也都將迎來“成團”時刻。據悉,今年下半年,互聯網視頻平臺及各大衛視還會有多檔選秀綜藝節目將要播出。
進入第四年,“成團”之外,爆款團體選秀綜藝節目還帶來了什么?
打破套路尋求創新
2月18日,新青年勵志綜藝節目《青春有你第三季》拉開帷幕。在節目片頭,一組鏡頭回放了過去幾年各大平臺選秀節目的經典片段。在片尾,一個核心問題出現——“團體選秀帶來了什么?”
節目給出的答案是“機會”,但同時也提出“機會”背后的“問題”,例如觀眾對同類型節目的“審美疲勞”,偶像的“千篇一律”“業務能力不強”等。而這些問題也是所有對選秀綜藝節目報以關注的人,心中共同的疑問:偶像選秀節目每年不斷出現,同質化內容和橋段反復上演,如何還能做出一檔仍舊被大眾認可并接受的綜藝節目?
“一檔節目解決不了所有問題,但并不代表我們什么都不做。”短片的末尾這樣寫道。在今年的賽程中,節目將目光投射到偶像產業的各個環節上,并從中獲取到創新靈感。
首次亮相不是唱跳舞臺,而是讓119位訓練生接受來自30家媒體的提問和質詢。而在這場“意料之外”的初登場上,有的訓練生談吐得體、情商高,有的性格形象反差萌,還有的緊張但卻真實可愛……這些個性化因素讓節目在初期就打造出有記憶點的選手群像,增加了觀眾對之后舞臺表演的期待。
而在舞臺表演方面,節目也創造性地增加了一個“我想”舞臺的環節。所有訓練生從選歌、編曲、編舞、舞臺概念等細節上就參與到幕后的創意設計中。訓練生與制作團隊溝通舞臺主題、呈現效果的過程也被搬到了節目中。一些過于天馬行空的設想也展現出了部分訓練生作為“菜鳥”的青澀感。
“這是我們將態度和實力相融合的一次舞臺考核。希望鼓勵每個人都勇敢地思考男團究竟要用舞臺展現什么?打破以往大眾對于男團只是‘賣人設’‘沒實力’‘沒個性’的刻板印象。這也對應了本季節目的口號——‘用自己的路子和世界過招’。”愛奇藝小怪獸工作室負責人、《青春有你第三季》制片人吳寒對《工人日報》記者說。
據不完全統計,近4年來推出的選秀類綜藝節目超過20檔。激烈的同質化競爭下,打破套路尋求創新成為一條必由之路。
更加專業的選秀綜藝人
三月末,在北京工作的小宇作為觀眾來到了河北廊坊大廠影視小鎮,參與了《青春有你第三季》公演環節的錄制。當天共有6首歌曲、12組舞臺依次登場。
“每一個舞臺結束后,都會有一群工作人員上臺根據歌曲主題再重新布景一次,短則十幾分鐘,長的超過半個小時。”小宇對此印象深刻。
作為一名“老秀粉”,小宇早期就開始關注國外的一些選秀綜藝節目。2018年,《偶像練習生》剛推出時,由于舞臺服化較為單一曾被粉絲們親切地調侃為“土偶”。“現在不管是主題曲還是公演舞臺,明顯能感到節目包裝越來越精致了。”小宇感嘆道。
“三年過去了,我們在節目的各個細節上確實有很多的進步和優化。”制作人吳寒表示。例如舞臺不再是一味地追求視覺沖擊,而是更能從主題概念去整體設計;形秀編排不再是一味追求唱跳結合,而是更加從容地使音樂編排和舞蹈設計相互呼應;攝像剪輯的鏡頭概念,不再是機械地轉播和錄制,而是通過鏡頭語言去增加更多肉眼無法感知到的視覺沖擊。
“專業領域的從業者確實越來越多,這是一種很好的現象,但也同時需要每一個從業者能夠更加努力地精進自己的業務水平。有了量變,下一步我們應該一起努力創造質變。”吳寒說。
出道了,然后呢?
每逢年末,在社交媒體平臺上,許多粉絲應援組織都會自發梳理自己偶像當年的工作行程。而從羅列的行程表中,除了為數不多的晚會表演、粉絲見面會、綜藝錄制,更多的行程是直播帶貨以及參加各種商務代言活動。曾有觀眾調侃,唱跳偶像在成功出道后,還是會不可避免地成為“帶貨主播”或者“種草博主”。
盡管每年各類偶像團體綜藝選秀節目都會給大眾輸送數百名新鮮面孔,但偶像出道后的出路何在,“出道即巔峰”依然是整個行業的痛點。
從賽時節目里的中插廣告,到賽后各類商務代言,偶像的商業價值往往首先被挖掘出來。粉絲圍繞偶像所做出的直接或間接的購買行為,所產生的經濟效益也被概括為“粉絲經濟”,成為偶像產業的重要一環。
但商業資源也讓粉絲們感到“又愛又恨”。對粉絲來說,商務的青睞意味著明星的號召力得到了市場的認可。但過于密集的商務行程也消耗掉了部分寄希望于偶像依靠實力出圈的“事業粉”的追星熱情。
“粉絲文化以‘偶像養成’為最突出特征,越來越強調流量明星與粉絲個體成長的伴生性,因此除了常規的線下追星活動,青少年粉絲群體也深度參與到明星形象運營的商業活動之中。”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孫佳山認為,這就意味著需要更深刻地理解當前廣大青少年粉絲群體,真正有效地引導他們建構起積極、健康、向上的價值觀。
“一方面,新一代青少年應當端正追星的心態,以精神的成長、獨立和完善為目的,避免被資本撬動、裹挾的粉絲經濟所綁架;另一方面,從家庭到社會,都應當努力為‘90后’‘00后’等新一代青少年提供充滿包容、尊重的成長環境,盡到各自應盡的義務,而不是對于粉絲文化采取污名化的、物化的和想當然的態度。”
還有業內人士認為,靠平臺推動的偶像行業,的確讓很多公司完善了自己的訓練生培訓體系,市場運作都在與時俱進,但從整個行業的角度來看,偶像產業仍需構建更完整健全的生態。
“偶像產業的發展需要引導明星在自身職業素質和商業機制之間做好平衡。依托于粉絲文化發展而來的新型偶像產業在我國還是一個新興行業,需要不斷培育,予以正向引導,進而實現高質量發展。”孫佳山說。(曲欣悅)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