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振興,數字先行。中軟國際解放號(東北)數字經濟協同創新基地建設加快推進,西門子全球首個數字化賦能中心落戶沈撫改革創新示范區,華為(遼寧)人工智能創新中心揭牌運營,全球首個“5G工業專網+智慧煉鋼”在鞍鋼實現工業化應用……建設數字遼寧、智造強省的壯美畫卷正在遼沈大地上徐徐鋪展。
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認為,數字經濟是實現東北振興的主打方向,遼寧等地在發展數字經濟方面具有較大優勢和基礎條件,并且前景廣闊大有可為。“遼寧要更好地發揮示范引領作用,以‘數字蝶變’推動遼寧振興更好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
高歌猛進之勢
“隨著數字遼寧—西門子賦能中心、華為(遼寧)人工智能創新中心、藍軟智能醫療等一批數字經濟項目相繼進駐數字經濟產業園,沈撫示范區初步構建起了承接數字經濟產業項目的重點平臺和創新體系,數字經濟發展呈現規模增長強勁、發展質量持續提升、新動能不斷發展壯大的良好態勢。”沈撫示范區相關負責人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作為國家級改革創新示范區,沈撫示范區近年來積極融入“數字遼寧、智造強省”建設,明確重點發展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為重點的主導產業,聚焦打造數字經濟、信息技術應用及裝備、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和氫能、現代服務業六大產業集群,制定了《數字沈撫建設規劃(2020—2025年)》,全面啟動數字經濟產業園建設。
來自沈撫示范區的數據顯示,2021年一季度,沈撫示范區共簽約數字遼寧—西門子賦能中心等24個項目,協議投資總額256億元。其中數字經濟產業項目達4個,協議投資額14.25億元。預計今年示范區數字經濟企業營業收入增速超過30%,數字經濟在六大主導產業占比達到40%左右。
對于“數字遼寧”建設而言,沈撫示范區數字經濟產業園不僅是一個產業集聚新平臺,更是改革創新示范引領路徑的新探索。今年以來,遼寧省圍繞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大力發展智慧政務、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慧金融,制定數字經濟發展工作方案,組建遼寧省大數據局,建成5G基站3500個,工業互聯網二級節點加快建設,中國移動大數據中心、營口星火鏈網區塊鏈骨干節點等重點項目建設取得積極進展。
遼寧有多門課要補
雖是一路高歌猛進之勢,但是要成為數字經濟領跑者,遼寧還有多少課要補?
優化營商環境雖是老生常談,但這也正是遼寧等東北地區亟待破解的重要難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研究員李廣乾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建議,東北要完善數字經濟行業名稱,優化企業登記服務和行業統計等配套措施,探索在部分區域試點在線新經濟平臺內靈活就業人員登記注冊新模式。
同時,基于省級層面,加快建設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剝離各部門、各基層政府的政府數據資源,統一匯聚歸口到相應的主管機構(大數據管理局),建設統一的政府數據資源,為實現政府數據共享、開放和“互聯網+監管”等打下堅實基礎。
李廣乾強調,要加快探索建立數據要素交易流通體系,統籌東北地區各省資源,規劃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東北亞大型綠色數據中心,結合該大型綠色數據中心建設,發展東北亞大數據交易中心,探索數字貿易發展新模式。
“工業互聯網平臺是東北振興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李廣乾認為,要制定遼寧省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規劃,創新發展機制,依托工業互聯網平臺推進全省中小型企業信息化建設。同時,研究出臺遼寧省集成電路和軟件產業發展規劃和方案,與東北的產業數字化轉型統一規劃布局并加碼支持。
如何進一步激發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動力?李廣乾建議,學習借鑒上海等地經驗,推行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一企一戰略”和“一把手”負責制,將數字化轉型目標納入遼寧省國有企業領導人員業績考核。在部分委辦局和國有企事業單位試點“首席數字官”制度,建立數字化轉型和公共數據開放的勤勉盡職和容錯機制。
助推東北振興新突破
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認為,在東北地區生產總值中占比超30%的制造業,是東北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頭戲,推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是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關鍵之舉。
“數字經濟已成為區域高質量發展的新銳力量,通過制造業數字化提升基礎能力和現代化水平已經成為市場共識,東北制造業也亟待‘數字經濟’和‘智能制造’構筑新競爭優勢。”黑龍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哈爾濱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馬濤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當前,東北工業經濟中裝備制造、先進制造和創新集群的驅動作用開始顯現,馬濤認為,“數字遼寧”建設的關鍵目標就是在東北制造業中盡快形成一批植根數字需求的各類產業鏈、盡快培育一批有數字競爭力的龍頭企業。
馬濤建議,一方面,通過重點領域和龍頭企業,全面接入國家數字經濟產業需求。推動東北知識、技術、人才、資金等生產要素與粵港澳、京津冀和長三角地區要素市場的交換,植根全國數字經濟市場需求重塑優勢。另一方面,精細設計東北主導產業數字化轉型,形成具備鏈條協調治理能力的精細產業鏈,全面接入國家數字經濟創新體系。引進創新團隊和前沿技術,深化與數字科研龍頭對接合作,統籌市場和政府資源,將國家創新資源轉化融入到東北制造業智能化數字化升級改造中,形成數字創新生態。(王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