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行業 活動 項目 快訊 文娛 時尚 娛樂 科技 汽車 綜合 生活

正確歷史觀回歸 電影《長津湖》激起了人們內心深處的愛國情懷

2021-10-15 13:34:13 來源:文匯報

電影《長津湖》近期熱映,也引發人們對長津湖戰役歷史的熱搜,說明了這部電影在觀眾中引起的反響。那么,這部電影價值如何?成色怎樣?標志中國電影走到哪里了?

正確歷史觀的回歸

《長津湖》之所以反響熱烈,是因為電影激起了人們內心深處的愛國情懷,形成了共振。任何一部作品,想要引起觀眾的共鳴,就必須撥動人心中的某一根琴弦。同樣是抗美援朝題材,近幾年也拍了一些電影,除了圈子里叫好,幾乎沒有破圈,而《長津湖》破圈了。

在我看來,《長津湖》的首要特征,是回到了正確的歷史觀,這是作品引起共鳴的基本前提。什么是正確的歷史觀?就是符合歷史邏輯地認識歷史,把抗美援朝戰爭放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由衰亡到復興偉大轉折的歷史進程中來認識,認識到抗美援朝戰爭的深遠意義。“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后屹立于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這就是意義所在。反映這個歷史事件的文藝作品,都面臨如何認識、如何評價這個事件的歷史觀問題。有些作品不被觀眾接受,首先就是在這個問題上含糊其辭,曖昧不明,不知道為什么戰,不能解釋戰爭的力量之源,更不明白這場戰爭的意義,只注重渲染戰爭的殘酷,無形中削弱了參戰的必要性和正義性,也就消解了這場戰爭的意義。很顯然,這是違背歷史邏輯的。如果藝術敘事不能與歷史邏輯達成一致,那肯定不可能獲得歷史的真實性和思想的力量。

好在《長津湖》擺脫了那種長時間影響人們認識歷史的唯心史觀,通過作品中的人物和情節回答了人們最關心的問題,即志愿軍參戰的合理性、必要性、正義性。這是不可回避的決定中華民族未來命運的必然選擇,“這一仗如果我們不打,就是我們的下一代要打”。因此,應戰,利在千秋;怯戰,遺患無窮。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保家衛國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就是參戰的正義性和戰勝強敵的力量之源。以伍千里和伍萬里兄弟為代表的七連戰士,他們知道為什么而戰,哪怕是為了保住自己家里剛剛分到的幾畝土地,也要保衛新中國,保衛中國人民站立起來翻身做主人的人的尊嚴。巨大的力量往往就來自于最樸素的情感,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長津湖》體現了正確歷史觀的回歸。

新藝術高度的抵達

回到正確的歷史觀,是一個巨大進步,這是創作出史詩作品的前提。那么,《長津湖》到底走出了多遠?達到了怎樣的高度?

客觀地講,首先是視野開闊,能夠照顧到戰局的宏觀形勢,微觀聚焦七連的行軍軌跡,敘事鏈條較為完整。七連戰士迅速歸隊、緊急入朝、接受任務、行軍、護送電臺、與美軍的遭遇戰以及最終抵達長津湖的伏擊戰,在這個情節鏈上,充滿了幾乎不可想象的種種艱險懸念:敵機的空中轟炸,零下40°的嚴寒天氣,冰天雪地,晝伏夜行,沒有棉衣,每天只有幾個凍硬了的土豆,條件之艱苦,任務之艱巨,這是對人的生命極限和意志極限的考驗。志愿軍戰士經受住了這樣的考驗,完成了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穿插作戰任務,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跡,全殲美軍王牌北極熊團,重挫美軍精銳陸戰一師,從根本上扭轉了朝鮮戰局。影片通過真實的鏡頭再現了當年的境況,情境的真實和大致的戰役真實,使電影獲得了歷史的價值,得到觀眾的認可。

同時,該片塑造了七連幾位戰士的形象,也鮮明生動,尤其是伍萬里的鍛煉成長過程,與雷排長、指導員、營長以及新兵戰友之間一開始的嬉鬧和對話很生活化,比較松弛,增加了趣味性,也是該片的亮點之一。

當然,子彈穿甲飛行的特效鏡頭,坦克摧毀木房子洪流般的畫面等等,體現了當代電影工業技術所達到的高度,畫面的視覺沖擊力不容置疑,也是構成作品質量提升的要素。

從情節、人物、畫面幾個方面來看,《長津湖》是一部可圈可點的優秀作品,達到了近年戰爭題材大片的新高度。這部作品的出現,表明了中國電影的進步態勢,增加了人們期待中國電影產生新的高峰性、經典性作品的信心。

距離高峰的一步之遙

《長津湖》達到了新的高度,也許離高峰只有一步之遙,但遺憾的是,功虧一簣,差那么一口氣,力所不逮,沒有到達藝術的高峰。這口氣,就是民族的精神元氣和藝術底氣。

文以氣為主,氣盛言宜。所以,氣是文之帥,尤其是反映“氣多鋼少”的志愿軍入朝作戰的文藝作品,必須有飽滿的精神元氣和藝術生氣。氣不足就撐不起這個以“氣”取勝的戰爭題材?!队⑿蹆号泛汀渡细蕩X》為什么是高峰、是經典?就是自始至終都充盈著這股氣,所有的藝術元素如畫面、人物、音樂、歌曲都是氣的營衛,一直頂到最后形成情緒的、意志的至高境界,這就是勝利的境界?!堕L津湖》前半部分的鋪敘還有底氣,但后來注意力轉移了,過度展示所謂視覺奇觀的炮火畫面,尤其是過度渲染“鋼”的威力,如空中呼嘯轟鳴的飛機鋪天蓋地,地面上坦克洪流的橫沖直撞,中近景的爆炸、火海、槍林彈雨和血肉橫飛鏡頭的同義反復,占據了很大篇幅,偏離了敘事主線,成了鏡頭炫技與特效展覽。這樣的畫面是需要的,但要適可而止,重要的是要構成敘事的有機元素,激發我軍壓倒敵人的氣概而不是相反。

戰爭是殘酷的,志愿軍戰士付出了慘重的生命代價,這一切都是為了勝利。勝利是最高的獎賞,使一切付出和犧牲都顯出了崇高價值,化作了悲壯之美,因此,勝利應當成為該片最后情緒的釋放點。只有高揚勝利者的自豪感,才是對志愿軍的最高致敬。遺憾的是,電影結尾反而掉下來了,沒有看到我軍勝利的喜悅,卻讓美軍師長史密斯向“冰雕連”敬禮,倉皇逃跑的敗軍何來這樣的氣定神閑和紳士風度?如此結尾,不能把悲情充分轉化為悲壯,不能高揚勝利者的旗幟,缺少了浪漫主義的藝術能量,說到底,是一種精神不自信的無意識流露??姑涝切轮袊牧畱?。事實上也是中華民族站起來的立威之戰,為后世和平立威,徹底打掉了列強隨意武裝侵略中國的舊習慣。“經此一戰,中國人民徹底掃除了近代以來任人宰割、仰人鼻息的百年恥辱,徹底扔掉了‘東亞病夫’的帽子,中國人民真正揚眉吐氣了。”因此,表現這場戰爭,就要拍出揚眉吐氣,拍出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和底氣。

電影是敘事藝術,核心是塑造人物。要成為經典作品,就必須塑造出典型形象。可以看出《長津湖》在人物塑造上的努力和進步,群像爭輝,但缺乏統領性人物,主要人物形象不突出就很難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作為綜合性藝術,應當發揮多種藝術元素的合力作用,而不是只倚重視覺圖像,甚至變成特效畫面的堆積,這就喧賓奪主了。與此同時,音樂語言在該片敘事中幾乎是缺席的,沒有一個貫穿始終的旋律,就不可能形成獨特的敘事風格。

總體來看,《長津湖》的出現,是中國電影的一個進步,也標志著中國電影的一個新的高度。同時,也反映出了電影創作中的不足,提醒人們要擺脫好萊塢大片模板的桎梏,走中國電影發展之路,遵循藝術規律,創作出有中國作風、中國氣派、中國精神的大片,期待中國電影再上層樓。(張德祥 作者為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

上一篇:帶著觀眾去認識“最可愛的人” 青年演員易烊千璽前途無量

下一篇:把科學家的專注拍得有趣又可愛 《屠呦呦的禮物》收到好評

責任編輯:

最近更新

點擊排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