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TVB新聞與資訊部出品的12集扶貧紀實紀錄片《無窮之路》在翡翠臺熱播。這部紀錄片走訪四川、貴州、廣西、云南、寧夏等多個省份的脫貧地區,真實記錄了中國的脫貧奇跡。
《無窮之路》到達的很多地方,連不少內地觀眾都感到陌生:四川大涼山的“懸崖村”、只能靠驚險的空中鐵索渡江的云南怒江、曾被專家斷言“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寧夏戈壁沙漠……近日,TVB新聞及資訊部總監黃淑明、高級專題節目經理阮小清及《無窮之路》監制岑應接受了《羊城晚報》等媒體的采訪。制作組表示,節目播出后收獲了不錯的口碑:“攝制組的努力、超越我們想象的大自然力量和國家脫貧的奇跡疊加在一起,讓這個節目受到了觀眾的歡迎。”
在懸崖村爬天梯,在理塘與丁真面對面
《無窮之路》的節目名稱一語雙關:“無窮”取“無窮無盡”之意,也包含“沒有貧窮”的含義。主管新聞部的TVB助理總經理袁志偉曾去過寧夏,新聞部總監黃淑明則在2019年到過貴州,這些經歷直接促成了《無窮之路》的拍攝。黃淑明說:“我當時被貴州當地的脫貧景象打動了:貴州九成半的地形都是山地和丘陵,交通卻十分發達,連一些只有十來二十人的村莊都有公路,路通則財通。這兩年因為疫情的緣故,很多香港人少了回內地的機會,不太了解內地的情況。我們希望通過這個節目提供一些資訊。”
《無窮之路》最先吸引觀眾目光的是內地自然風光的多樣和驚險。監制岑應透露,在出發之前,節目組做了大量的資料搜集,選取了最有代表性的脫貧案例。最終,節目走訪的地方南至海南島,北至寧夏;走進熱帶雨林、戈壁沙漠、喀斯特地形等等地形地貌。節目前兩期來到四川涼山的“懸崖村”,這座村莊與外界唯一的連接通道是一條幾乎垂直于懸崖、共有2000多級階梯的鋼梯,攀爬天梯的過程讓人忍不住為攝制組捏一把汗。從第三期開始則是云南怒江的故事,怒江水流湍急,一直難以修橋,當地人多年來都通過空中鐵索渡江,一不小心就有生命危險。
通過實地探訪,《無窮之路》呈現出這些地區在精準扶貧政策下成功脫貧的效果。比如“懸崖村”通過易地搬遷的方式成功脫貧:國家在交通便利的地區修建樓房,組織村民整體搬遷;更在住宅區周邊修建農業基地,為村民提供工作機會,解決收入問題。值得一提的是,《無窮之路》還訪問到大受歡迎的理塘男孩丁真。岑應透露:“丁真的檔期相當滿,我們采訪他的時候,他已經快三個月沒回家鄉了。幸好得到四川省宣傳部的幫助,丁真的經紀人也很重視這次采訪,總算在兩個通告的間隙做了這次采訪。”由于丁真人氣太旺,為了避開人多的公眾場合,攝制組特地開車半小時,找到一片人煙稀少的大草原為丁真做采訪。談及對丁真的印象,岑應說:“丁真的普通話比我們采訪的普通藏區少年要好很多,大致能表達自己的想法。他說很懷念草原的生活,希望能放一天假,騎著他的小馬珍珠,無拘無束在草原奔馳。”
交通網絡夠發達,旅程物資可以靠網購
攝制組總共只有四個人:監制岑應、主持陳貝兒以及兩位攝影師,攝制組一路上親身感受著中國日新月異的變化。岑應感嘆:“內地的疫情控制得很好,治安也很好。我們去了很多地方,不僅大型基建讓人嘆為觀止,而且環境保育也做得非常好,到處都是青山綠水。這不是短時間就可以做到的,政府一定花了很多工夫。”
最讓岑應印象深刻的是內地發達的交通網絡。她說:“我們走了很多地方,公路網非常完善,很多路都通到了村門口。”便捷的交通為攝制組省下了不少時間,得以在三個月的時間里從南走到北。與此形成對比的是,阮小清曾在2000年到新疆和甘肅采訪,當時在交通上花了特別多的時間。拍攝歷時三個月,攝制組是否要帶著大量物資上路?岑應笑言:“出發的時候,我們四個人每人帶了一個箱子,裝的都是基本物資。因為知道內地網購非常發達,我們不擔心物資不夠,基本就是一路走、一路買。”
岑應表示,《無窮之路》的采訪地點和路線均由攝制組自行策劃和制定,當地政府部門頂多只是負責協助,“我們都是根據拍攝的進度前進,自己穿山過省,看到的都很真實。”在拍攝過程中,攝制組得到當地電視臺的協助,黃淑明透露:“當地電視臺非常支持我們,提供了非常豐富的資料片段,讓整個節目更有可看性。節目里穿插了許多以前的畫面來做今昔對比,讓香港觀眾可以直觀感受到當年的貧困境況。短短8年就實現了脫貧,這非常不容易。”
拍攝環境驚險、人手緊張,《無窮之路》的旅程充滿了艱辛。岑應回憶,爬懸崖村天梯的時候,攝制組來回總共花了六個小時,由于沿途沒有洗手間,攝制組甚至要穿著成人紙尿褲爬梯。爬天梯是一個極度耗費體力的過程,走不完全程的大有人在。岑應說:“村民們都很擔心,叫我們不要硬撐,因為很多城市人不一定能爬上去。我們當時也做好了準備,如果真上不去,節目里就講一個上不去的故事吧。我們一路往上爬,最初很辛苦,后來身體慢慢適應了這個節奏,爬到一半,就覺得咬緊牙關一定要爬到頂。這一趟經歷也讓我們深深體會到懸崖村村民的艱辛。”
陳貝兒擔任主持,主觀視角獲觀眾共鳴
內地拍攝過許多脫貧題材紀錄片,但《無窮之路》的畫風有點不一樣。藝人陳貝兒擔任該節目的主持,她走進這些曾經貧窮落后的地區,與當地人聊天、交流。黃淑明說:“陳貝兒是一個地道的香港女孩,外形也非常都市。我們的節目從她的角度看待脫貧這件事,更能激起觀眾的共鳴。此外,貝兒是藝人,她沒有記者那種客觀中立的‘包袱’。她可以把自己的主觀感受帶給觀眾。”在首集里,陳貝兒在當地向導的帶領下爬“天梯”,節目用了大量的主觀鏡頭呈現陳貝兒爬天梯的過程,讓觀眾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阮小清說:“第一集有個鏡頭我看了很多次,每次都覺得非常真實。爬到半山腰的時候,當地向導拉格讓她往下看一眼,她說‘我不敢看!’當時我就覺得,她代替我到現場看了。”
在幾位主創看來,陳貝兒的親和力和觀察力為《無窮之路》加分不少。岑應說:“貝兒非常真誠,她真的很想知道當地人的故事,并不是那種抱著搜集資料的想法、采訪完就漠不關心的人。其實在《無窮之路》的采訪過程中,一些受訪者的鄉音比較重,交流起來雙方都是半聽半猜。但是肢體語言、眼神和情感是不會騙人的,他們能感受到我們的心意:我們想了解他們以往生活為什么那么困難,也衷心祝福他們現在的生活。而且他們真的脫了貧,心情很喜悅,樂意分享,所以采訪過程中基本沒有難度。”黃淑明則大贊陳貝兒的專業:“出發之前我們開了制作會議,給出了一些穿衣的建議,她非常配合,知道自己是以觀察者的身份錄節目,不會要求一定要‘扮靚’。”作為一名出鏡主持,維持幕前形象當然也是工作內容之一,與陳貝兒一同踏上旅程的岑應很了解她做的功課:“她知道當地的天氣變幻莫測,在出發前一兩個月就做了大量的肌膚管理工作。到達內地之后,她每天都會比我們早起一兩個小時起床化妝,就是為了在鏡頭前展現最佳的狀態。”
值得一提的是,《無窮之路》制作了英文版,在明珠臺播出,英文旁白也是由陳貝兒配音。阮小清說:“不少網友都贊貝兒的英文很好,其實她的英文很流利,之前做過英文主持。”(胡廣欣)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