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行業 活動 項目 快訊 文娛 時尚 娛樂 科技 汽車 綜合 生活

圍繞生平事跡展開 為什么我們要在今天拍陳望道?

2021-07-01 15:50:19 來源:文匯報

《它有個響亮的名字》

一本薄薄的小冊子

區區一萬來字

首版時封面書名印錯

居然還一售而空

100多年前

有人從這本小冊子中

品嘗出非常甜的“真理的味道”

100多年來

有人為守護它,舍生忘死

有人為理解它,反復研讀

有人為實踐它,飛揚青春

它有個響亮的名字

《共產黨宣言》

它被稱為“紅色中華第一書”

剛接到這個項目時,我只知道陳望道是《共產黨宣言》中文全本的首譯者,并不清楚他究竟是怎樣一個人。翻閱了幾個月的資料之后我覺得,他實在應該是一個被大眾所熟知的人。

《望道》的創作,面對的是直接影響了世界近代社會發展的經典著作《共產黨宣言》,聚焦的是對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及在大眾語、修辭學、新聞學等學術領域有卓越貢獻的重量級人物陳望道。影片致力于塑造和刻畫以陳望道為中心的歷史人物的藝術群像,并通過人物及其行為展現出一種“望道精神”,一種追尋革命理想、意氣風發、堅忍不拔、獻身真理的求索精神。因此對我而言,這是一次真正的望道之旅,是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思想之旅,是認真思考和探究人類近代社會的歷史進程以及現實世界的發展,從而修整自身的世界觀之旅。

定位:

以尋求真理、堅守信仰為主題的新主流影片

《望道》是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而攝制的新主流影片,以陳望道為主人公,以尋求真理、堅守信仰為主題。

以陳望道為代表的中國早期先進知識分子和共產黨人,是堅定的理想主義者和愛國者,為建立一個為人民大眾謀幸福的理想社會而努力奮斗、勇往直前,不惜流血犧牲。

影片意在向當代觀眾特別是青年觀眾現一個世紀前的一代青年的人生追求以及理想信念,展現100年前的90后和00后們的生命狀態和思想境界。

李大釗說:“一個德國人說過,五十歲以下的人說他能了解馬克思的學說,定是欺人之談……拼上半生的工夫來研究馬克思,也不過僅能就他已刊的著書中,把他反復陳述的主張得個要領,究不能算是完全了解‘馬克思主義’的。”

《共產黨宣言》是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最為可靠、最為經典的文本之一,但要真正理解它,的確需要花費一番工夫。結合影片,我們為什么要在今天拍陳望道?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翻譯了《共產黨宣言》首個中文全譯本。

核心理念確定之后,我們需要用具體的內容呈現出來,或者說要將理念隱藏在具體的人物、故事和情節當中。那么,我們影片的內容無疑是要圍繞著陳望道的生平事跡展開的。

在初步查找陳望道的有關資料后,其結果卻令人失望。我發現介紹他的官方資料中基本上都是年表、履歷式的事跡羅列,且多數資料的內容和口徑都大致相同,很少有能夠發展成劇情的素材。當時的結論是:陳望道一生的經歷似乎很難構成戲劇性。但我想,陳望道的生平年代跨越了中國社會如此巨大的動蕩,難道一個人的人生經歷在如此巨大變革的時代潮流中,真的就是如此平淡無奇嗎?

主線:

陳望道尋道、望道和守道的心路歷程

隨著對陳望道的深入了解,在大量的歷史資料中尋找陳望道生平中的核心線索和戲劇性事件,理出一條清晰的故事線或者情節鏈,布設人物的人格建構和歷史流程,依據根本訴求,選擇和確定影片的方向,成為我們劇本創作的重中之重。

陳望道是中國知識分子中最早宣傳介紹馬克思主義的,也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1920年29歲時,他就完成了《共產黨宣言》中文白話全本的翻譯。它的出版,其重大意義在于:這是中國共產黨創建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是苦苦探尋中國岀路的先進分子銳利的思想武器,為中國社會變革提供系統的理論依據和指導方法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啟迪和引領了一代又一代革命者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

不僅如此,在中共一大召開之前,陳望道還是上海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成員之一,為建黨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我們會習慣性地將陳望道列入陳獨秀、李大釗等革命先輩的行列,毫不猶豫地給他冠以紅色革命者的頭銜。如此高位的人生起點,我們如何表現他之后的生平故事?終點如何能達到或超過起點?這顯然是創作上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

縱觀陳望道的生平事跡,我終于尋找出一條具有戲劇性的脈絡,也是最富關注度的線索,就是他與共產黨如影隨形的關系。這條線索可以很好地依托人物的情感變化、性格發展、內心成長以及對信仰的守望和堅持。我們的影片恰恰能夠以此充分表達人生的主題和信仰的主題,以及主人公追求真理、堅守信仰的求索歷程和堅定信念。事實上,陳望道原名陳融,自己改成“望道”,意在為國家民族尋找大道,并用一生踐行了這兩個字。

經過反復思考,我們最終確定影片《望道》以陳望道青年和中年時代追求共產主義理想的心路歷程為發展主線(即橫向坐標),以陳望道人物成長時期與身邊一批重要人物之間的交集、聯系和影響作為故事區塊(即縱向坐標)。這些區塊中有革命先輩陳獨秀、李漢俊;也有陳望道的學生、青年革命者施存統、俞秀松、宣中華、汪壽華、曹聚仁等;還有復雜的政治人物戴季陶;當然必須有陳望道的恩愛妻子蔡暮暉女士以及他們的愛情。

影片將陳望道與這些人物的交往片段構成板塊式結構,隨主線的發展相繼集成,并相互交結和互動,使影片表面呈現一種非線性、片段性或者階段性的結構方式,內里卻隱含著一條嚴密的整體性邏輯脈絡。這條整體性邏輯脈絡就是陳望道尋道、望道和守道的行為軌跡和心路歷程。

創作:

在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間尋求平衡點

藝術創作的規律證明,一個成功的藝術形象,一定是一個普通的、完整的、真正的人物形象,才更能讓觀眾接受。影片中,我們表現了陳望道追隨革命的一方面,同時也關注他的學術研究。他一生都在潛心探討、努力鉆研語言學、修辭學、新聞學、美學、教育等方面的專業學術理論和問題,積極倡導和推行中國大眾語運動,新中國成立后曾擔任《辭海》主編以及長達25年的復旦大學校長的職務。因此,把陳望道作為一個對共產黨的認識在不斷觀察、探索、研究的人,一個對共產主義理想不斷追求進而堅定信念的學者來定位才最合適。影片中的陳望道以及其他人物,雖然均采用了真名實姓,但他們都是從創作者心中生發而出的藝術形象,均來源于并集合了真實的陳望道等人的眾多元素,經過我們擴展性、理想化和戲劇邏輯化創作推演的藝術形象。然而,影片對陳望道藝術形象的塑造,必須基于對歷史真實的陳望道的定位: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早期傳播者、著名學者和教育家。

《望道》的時間跨度是從1919年6月陳望道從日本留學歸國到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歷時整整30年。影片把重要的歷史事件作為節點,構成故事起承轉合的兩端;中間過程則依據戲劇邏輯的推演進行戲劇化、藝術化的填充,而這些藝術化填充終將與歷史節點相互交匯和融合。

翻譯《共產黨宣言》是陳望道一生中最為閃光的時刻,現在已然廣為流傳,我們必然要將其作為重場戲在影片中展現。正因為該故事流傳甚廣,如何將它拍好,是擺在我們面前的艱巨任務。我們必須努力開動腦筋、集思廣益,深刻理解其中的究竟含義,力爭完美演繹。

《望道》的總體風格是根據影片的時代背景、故事氛圍以及主題定位而設定的。

影片表現的是中國近現代史上最動蕩的時期。西方民主思想和近代科學觀念隨著外國列強的侵略和中華學子的留洋求學源源不斷地傳入封建統治下的中國,中西文化、意識、觀念產生劇烈碰撞,同時還伴隨著軍閥割據、連年戰火、政局混亂、民不聊生的社會局面。

我們要強調這種水深火熱的時代特點、風雨飄搖的歷史厚重感、災難深重的民族悲愴性,就須用真實的力量去感染觀眾。因此,真實就是我們的總體風格。但我們的真實并非客觀冷靜地記錄,而是著力營造被我們主觀強化的真實。從這個意義上說,這種真實更接近于表現主義的特質。

風格:

強化真實質感,體現歷史的厚重、時代的分量

為此,《望道》的影像風格以強化真實質感為基礎,進一步體現出那個時代的典型特點和歷史厚重感。

比如,《星期評論》社在場景布置上突出“滿”,書多,書卷氣、生活氣濃一些,經常有人拖家帶口住在那里,陳望道、俞秀松、施存統都住在那兒,像個旅社。從俞秀松日記中得知,他們這些先進知識分子主張在勞動中鍛煉自己,與工人打成一片,宣傳革命思想,但實際卻并不容易。俞秀松在虹口厚生鐵廠打工,因有潔癖,他說最受不了工廠的臟,所以他不愿意住在工廠,每天上班走兩個小時。

“滿”“繁”“重”的概念更要用于其他場景布置中,其意義就在于體現厚重感,在于表現社會的重壓、歷史的厚重、時代的分量;也是舊中國封建勢力、反動強權壓制的形象化展現。

相反,《新青年》編輯部的場景布置則以“簡”為原則,純粹、簡潔、清新,代表先進、時尚的新思潮。房間空曠、東西少,體現革命者除舊布新的革命立場以及抱著舍得一身剮,隨時做犧牲的生命哲學態度。在生活化、歷史感的前提下,我們設計了一些具有表意性的造型元素,一些帶有紅色、比較搶眼、像火苗一樣的概念,而不一定以整體暖色與其他場景做對比。以一件紅色的裝飾和一縷明媚的陽光預示著共產主義思想的降臨和勃勃生機。

在追求復原寫實的前提下,我們還特別注意強化上海的地方特色以及江浙地區的特點,打破以往習慣性的概念套路,時刻明確地域性。

希望今天的觀眾尤其是年輕人在看了《望道》之后,能有“心有所信、方能行遠”的感悟!(侯詠 電影《望道》導演)

上一篇:悲傷隱忍氣質貫穿全劇 諜戰只是《叛逆者》的外衣

下一篇:一輩子做好一件事 宮哲用真心演繹王仕花

責任編輯:

最近更新

點擊排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