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知道有今天這個事,我一定寫得更好。唉,要是寫得更好一點,該多好。”84歲作家王蒙的長篇小說《活動變人形》入選40年40部最有影響力小說榜單,在發表感言時他不禁念叨。
日前,由中國作協小說選刊雜志社、中國小說學會、人民日報海外網主辦的40年40部最有影響力小說發布活動在山東青島舉行。40位專家通過投票,在120部備選作品中選出40部有影響力的小說,其中包括15部長篇、15部中篇、10部短篇作品。
40部作品,猶如40面鏡子,折射出改革開放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文學創作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鏗鏘步伐,一起吶喊、一路前行,成為改革開放文化的一部分。
1.文學隨改革開放一路前行
“他們書寫時代的豐饒和生活的多味/他們刻下時代的碑,燃起激情的火。”在發布會現場,來自青島市四方實驗小學五年級四班的小學生,朗誦了詩人張金鳳的詩歌《醒來》。這些句子,定格了作家的創作在改革開放行進過程中承擔的角色、發揮的作用。
《小說選刊》副主編、文學評論家王干表示,文學創作和改革開放的關系是很有意味的。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作家“春江水暖鴨先知”,率先感受到時代春風的來臨,文學創作成為呼喚改革開放的重要力量。同時,文學創作也著力反映人民心聲,及時地傳達老百姓對時代變革和社會進步的強烈訴求。
“作家通過作品呼喚對陋習和陳規進行變革性的改造,比如高曉聲《陳奐生上城》、劉心武的《班主任》、王蒙的《春之聲》等。同時,小說也呈現出改革的艱難進程,比如蔣子龍的短篇小說《喬廠長上任記》等。”王干說。
就《喬廠長上任記》的歷史價值,中國作協創作研究部原主任胡平表示,這部作品是“改革文學”的開山之作,也是工業題材的鼎新之作。小說塑造了具有強烈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的改革家喬光樸的英雄形象,也刻畫了改革面臨的種種社會阻力,揭示了社會進步的宏偉前景,顯示出現實主義文學創作的強盛生命力。
張潔的長篇小說《沉重的翅膀》同樣令人印象深刻。在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盧翎看來,這是一曲獻給改革者和偉大時代的交響樂,慷慨而激越,“在對現代化的熱切期盼中,張潔自覺秉承時代賦予的使命,以過人膽識、誠摯之心握如椽之筆,描繪了圍繞改革所展開的尖銳復雜的矛盾斗爭,刻畫了義無反顧、披荊斬棘的改革者形象,并將改革引向更為深廣的表現領域”。
張煒的長篇小說《古船》也發出了文學的強音?!吨腥A文學選刊》徐晨亮說,這部作品正面描寫改革“巨雷”最初在中國土地上帶來的沸動,以驚人雄心回溯此前半個世紀的改革“前史”,開啟了以家族史與地方志透視大時代變革的敘事模式。
回望四十年,繞不開《白鹿原》。陜西省作協副主席吳克敬認為,《白鹿原》扣住了儒家文化的精髓“仁義”,透過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既展現出人物“寬厚、溫雅、剛強、正直”的社會人格,還在對儒家文化高度尊重的基礎上,給予了隱秘的批判,“陳忠實以史詩般的筆觸和火熱的情懷,不僅書寫出了中華文明里的生活的家,還狀寫出了中華文明精神的家和靈魂的家”。
這表明,對中華文明傳統精神的禮敬與反思,是40年來小說創作的一條切實路徑。
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吳義勤認為,改革開放以來,當代文學回到正路上,實現了對“五四”文學傳統的回歸,完成了和西方現代文學的接軌,完成了文學跟市場經濟社會的對接,完成了文學和現代高科技社會的對接。
2.文學是把鑰匙,可以打開更廣闊的世界
“我們需要一把鑰匙/打開春天,打開人生,打開更廣闊的世界。”張金鳳通過詩歌《醒來》,對文學的使命和未來方向給予新的展望。
40年來,文學作品本身就以新的風格和新的姿態閃亮登場,與改革開放的時代語境相呼應。蘇童的中篇小說《妻妾成群》,受到王干的特別推薦。他認為,女性生活在蘇童筆下開啟了一個新的疆域,影響了小說創作的走勢,甚至《后宮·甄嬛傳》《羋月傳》等網絡文學作品都有其影子在晃動。
汪曾祺的短篇小說《受戒》首發于1980年第10期《北京文學》雜志。在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黃發有看來,這部作品以典雅、明快的文字寫出了美和健康的人性,探究“人之所以為人”的奧秘。小說描寫和敘述從容有致,剝繭抽絲,生動的細節描寫如同小英子和明海手中的槳,推動小說的小船緩緩前行,“作品提示我們,在潮流之外,生活有另一種樣子,小說有另一種寫法”。
陸文夫在中篇小說《美食家》中展現出從容不迫的敘事風度和洞察世道人心的智慧。江蘇省作協副主席汪政說,《美食家》的出現,拓寬了中國當代文學的疆域,拉近了文學與世俗生活的距離,顯示了日常生活在社會歷史與人的精神世界中的本體性價值。
金宇澄的長篇小說《繁花》也讓人看到小說的另一番面目。《收獲》雜志主編程永新認為,這部作品證實了吳方言進入小說的可能性,填補了當代南方城市小說的空白。它從地域出發,又突破了南北方的閱讀障礙。
“《繁花》建立了一座與南方有關、與城市有關的人情世態的博物館。徜徉在這座博物館,你可以觀賞到擁有鮮明時代特征的種種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動。若干年以后,人們要了解20世紀的上海,就會去讀《繁花》,就像我們會從巴爾扎克的小說中感受當年的巴黎一樣。”程永新說。
王干表示,這次40年40部小說的評選活動不是評獎,也不是書寫文學史,而是注重作品在當時產生的社會影響,在讀者中激起的波瀾,同時試圖遴選出最具有改革開放精神的作品,關注它們在小說發展史上的地位和在藝術創新上的成就。
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閻晶明認為,這些入選作品,是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融合,是關注現實與藝術創新的統一,是社會影響和文學成就的典范,是暢銷和長銷的共同實現,是改革開放偉大成就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文化自信的堅實基礎。
站在新的起點上,小說創作將呈現出什么樣的新風貌?在文學評論家、山西省作協主席杜學文看來,中國小說正處在一種“源于傳統—借鑒外來—再回歸傳統”的螺旋式探索進程之中,可能會出現既適應大眾審美習慣,又適應現代社會變革步伐的新態勢。
他特別提及迅猛發展的網絡文學,具有多方面的優長可供傳統小說借鑒。如網絡文學作品是如何吸引讀者的,維持相應長度的想象空間是如何構成的。盡管就目前來說,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基本上表現出互不交涉的特點,但兩者的相互融合必將成為一種趨勢。
“表現手法更生動一些,思想內涵更深刻一些,直面社會現實更深入一些,在審美風格上民族性與現代性的融合更充分一些,這應該是小說未來的發展方向。”杜學文說。(王國平)
40年40部最有影響力小說名單(按作家姓氏筆畫排序)
長篇入選篇目(15篇)
王蒙《活動變人形》王安憶《長恨歌》史鐵生《務虛筆記》古華《芙蓉鎮》
陳忠實《白鹿原》李佩甫《羊的門》阿來《塵埃落定》張潔《沉重的翅膀》
張煒《古船》金宇澄《繁花》莫言《生死疲勞》鐵凝《笨花》格非《春盡江南》賈平凹《浮躁》
路遙《平凡的世界》
中篇入選篇目(15篇)
王小波《黃金時代》方方《風景》劉索拉《你別無選擇》畢飛宇《玉米》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環》張賢亮《綠化樹》陸文夫《美食家》阿城《棋王》蘇童《妻妾成群》余華《活著》遲子建《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莫言《紅高粱》諶容《人到中年》梁曉聲《今夜有暴風雪》路遙《人生》
短篇入選篇目(10篇)
尤鳳偉《為國瑞兄弟善后》王蒙《春之聲》史鐵生《我的遙遠的清平灣》
劉心武《班主任》劉恒《狗日的糧食》汪曾祺《受戒》張潔《愛是不能忘記的》高曉聲《陳奐生上城》鐵凝《哦,香雪》蔣子龍《喬廠長上任記》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