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行業 活動 項目 快訊 文娛 時尚 娛樂 科技 汽車 綜合 生活

春晚仍是不可或缺的文化大餐 助力國家軟實力建設

2018-02-23 21:31:46 來源:光明日報

2018年春節聯歡晚會現場 資料圖片

2018年春節聯歡晚會現場 資料圖片

今年,春晚這一獨具中國特色的電視藝術形式,已經走過了35年的歷程。35年來,春晚早已成為改革開放以來數代海內外中華兒女集體記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作為中國電視媒體黃金時代的產物,成為對傳統春節文化的一個重要補充。

春晚以其獨特的大眾媒體藝術形態和獨具鮮明特色的時代氣質,成為當代中國大眾文化版圖中極其重要的構成要素,并在新媒體迅速崛起的態勢下,依然保持了強大的生命力和傳播力。春晚這一傳統電視文藝節目的集大成之作,如何在傳播技術、文化形態、社會結構、全球傳播環境都面臨劇烈變化的新時代重新發揮自身獨特的藝術魅力、重塑電視文藝的時代價值,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的課題。要實現這種價值延續,春晚必須在堅持對傳統春節文化價值的尊重、堅持以人為本的創新理念、拓展“中國年”軟實力文化價值的內涵幾個方面繼續努力。

引領春節文化潮流

春晚的出現和繁榮離不開電視這種特殊的視覺傳播媒體在中國的興起和普及。盡管我國的視聽文藝早在20世紀之初就隨著電影和唱片業的出現而誕生,但直到20世紀下半葉,尤其是改革開放后電視的繁榮發展,才真正成為一個全民普及的文化形態。春晚是一種結合了傳統合家歡和近現代民族國家宏大敘事、熔各種視聽文藝表演形式為一爐的綜藝性節目樣態,只有在電視作為一種日常媒介技術和視聽傳播終端進入尋常百姓家之后,才成為可能。

這種特殊的傳播技術條件使得春晚具備了強烈的時代性,使得它無論是形式上還是內容上都對傳統的春節文化構成了一種豐富和發展。一方面,春晚借助電視這種傳播技術形態,從傳播學意義上第一次真正實現了“普天同慶”和“天涯共此時”,春節和“中國年”由此獲得了一種通過媒介文化呈現出來的統一性和連續性,這在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春節文化史上是第一次;另一方面,春晚嫁接了客廳這個小舞臺和國家這個大舞臺,從內容上把個人和家庭的小敘事與國家民族的大敘事結合起來了,從而賦予了春節和中國新年這一延續數千年的古老文化傳統更豐富的時代內涵。這些年來,電視春晚仍是不可或缺的文化大餐。

春晚對春節文化的豐富和發展主要體現為它在空間上把以春節為代表的中華文化傳統的影響范圍以同步性的方式擴展到了大中華地區乃至全球,并在時間上把千年的歷史傳統和當下時代的價值關切進行了無縫對接。這是以電視春晚為代表的當代大眾傳媒文藝的一大創舉。在傳統電視業面臨深刻轉型,新媒體技術形態風起云涌、大屏小屏共生的形勢下,電視春晚要想繼續對春節文化的發揚光大作出貢獻,就必須深植于春節背后深刻的文化價值傳統,并通過不斷的技術和理念創新,塑造和引領新的春節文化潮流。

用創新延續生命力

35年來,電視春晚從出現到蓬勃發展,再到面臨轉型危機和爭議,歷程曲折,但卻始終保持了足夠的影響力和生命力。其中的原因不僅在于春晚作為國家級文化工程所反映的國家和民族意志,更關鍵的是作為與普通觀眾對接的“文化產品”,春晚也在隨著社會發展的步伐不斷創新,努力保持對時代發展脈搏的敏感度,回應并平衡傳統和當下、集體和個人。實現這種創新并非易事,我們從過去幾年里央視春晚所經歷的改革爭議就能看出,這種努力的難度可想而知。

但令人鼓舞的是,媒體格局和文化生態的復雜局面并沒有邊緣化電視春晚在中國當代文化版圖中的地位。相反,隨著人們文化需求的日益高漲和多樣化發展,春晚不再只是央視一家獨大的單一形態,而是呈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傳播格局。地方衛視根據各地的文化傳統、地方文化生態以及視聽市場的客觀需求制作了各具地方特色的春晚,進一步豐富了春晚文化的內涵。這種衛視和央視相互補充的春晚傳播格局經過幾年的發展調適已經形成了一種穩態格局,人們的春節視聽體驗也有了更多的選擇。地方衛視多樣化春晚文化的興起,應該說是對傳統電視春節文藝形態的一次再平衡、再發展,有利于傳統春晚節目形式和內容的創新。

歸根結底,春晚的創新不僅在于不同節目樣態的多元化發展和傳播技術的升級換代,更關鍵的是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即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文藝的路線,緊貼當下時代人們最真切的需求、訴求和追求。只有這樣,春晚才能始終保持它在觀眾心目中的價值和生命力。

助力國家軟實力建設

近幾年來,春節文化在軟實力建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春晚作為春節文化在媒體平臺上的重要體現,自然應當努力成為軟實力建設的推手之一。

隨著國家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的穩步提升,春節文化的內涵和實踐形式不僅在本土得到發揚,其國際影響力也逐步擴大,不僅深懷故土情結的海外華人對春節傳統念念不忘,甚至越來越多的非華裔外國人也對中國新年產生了濃厚的興趣。2016年,BBC拍攝的系列紀錄片《中國新年》,通過幾位主持人在中國各地的探訪,向觀眾深入介紹了普通中國家庭和中國人究竟如何過年,以及嵌入在春節文化核心的傳統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在英語世界觀眾中引起強烈反響。

在這種情況下,央視春晚不僅早已成為當代中國春節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具備視聽傳播的技術優勢,也在春節文化的對外傳播上發揮了作用。從2015年開始,央視與國際主要社交媒體平臺展開合作,通過網絡直播的形式把節目推向國際受眾。近幾年,央視以及地方衛視的各類春晚不斷推陳出新,在海內外觀眾中不斷掀起新的觀看熱潮,產生了較高的話題熱度。不僅如此,央視的其他節目也在國際傳播的道路上作出了有益的探索。春節前后在央視播出的《謝謝了,我的家》,更是通過“家”這一概念將海內外華人凝聚在一起,不少海外華人看了節目后被感動。

一種文化之所以有生命力,關鍵在于它所體現出來的人心、人性和最樸素的情感。比如,一頓無論路途有多遙遠都要回家參加的年夜飯,這一文化意象背后所體現出來其實是中國人對作為一個整體的家庭存續的價值追求。這種對家、對親人、對永不分離的骨肉親情的至愛,能夠打動任何種族、任何語言。實際上,我們看到歷史上春晚推出的不少節目已經實現了這種功能。比如,舞蹈《千手觀音》不僅在中國獲得了強烈反響,而且因為其本身的藝術性和表演者自身通過表演過程體現的自強不息的精神,打動了無數的國際觀眾,在社交媒體平臺上獲得了數百萬的點擊量和積極評價。

從這個意義上說,春晚應該被整合到一個更為宏大、系統的國家級的關于春節或“中國年”文化傳播的品牌建設工程之中。通過人們的不斷努力,將一系列的中華傳統文化推向國際話語空間,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理解中國、欣賞中國,從而助力我國文化軟實力總體水平的不斷提升。

(作者:黃典林,系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副教授、國際合作事務部主任)

關鍵詞: 大餐 電視 文化

上一篇:天津濱海新區圖書館人氣“爆棚” 超過7萬人次選擇在“書香里過大年”

下一篇:為什么“死活讀不下去《紅樓夢》”?“超級注意力”難以專注于單一目標

責任編輯:

最近更新

點擊排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