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繼阿爾茨海默病(AD)之后第二大常見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PD)的發病機制至今未有定論,但普遍認為其與氧化應激、線粒體功能障礙、α-突觸核蛋白聚集以及神經炎癥有關。近幾年來,國際上越來越多的研究已經證明,腸道菌群與帕金森病、抑郁癥、自閉癥等中樞神經精神系統疾病的發病高度關聯,腦腸軸理論研究逐步成為了這一疾病研究領域的新興方向。近日舉辦的第15屆阿爾茨海默病與帕金森病國際會議(AD/PD) 也不例外。
本屆AD/PD會議于歐洲中部時間3月9日-14日以線上虛擬形式正式召開,就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及相關神經系統疾病的最新研究突破、藥物研發、早期診斷、臨床試驗等方面開展為期六天的學術會議。其中,綠谷制藥于3月11日舉辦“帕金森病腸道微生物失衡:診斷和干預的新視角”專題會,邀請三位國內外專家分享最新研究發現,對此進行深入探討。
“腸道和大腦之間聯系緊密,不僅是通過血管系統,而且還通過迷走神經將腦干與部分腸道連接起來,形成直接的神經連接。” 盧森堡大學神經科學教授Rejko Krueger在《微生物組在帕金森病發病機制中的作用》報告中表示,“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存活于腸道中的細菌及微生物組確實影響了帕金森病的產生,并且帕金森病會造成特定的腸道微生物變化。”
首都醫科大學教授、宣武醫院主任醫師陳彪在《特發性REM睡眠行為障礙的危險因素和生物標志物》報告中提到,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RBD)是帕金森病的前驅期,數據顯示,約有40%的帕金森病患者患有RBD,超80%甚至近100%的MSA(多系統萎縮)患者,以及DLB(路易體癡呆)患者可能患有RBD。他表示:“腸道微生物可能成為RBD的生物標志物,因為已有許多研究發現腸道細菌有不同的或者特定的變化模式。”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學術所長耿美玉分享報告《腸道菌群失衡與帕金森病的關系及其潛在治療意義》,探討了九期一®是否可以通過靶向腦腸軸來對抗與阿爾茨海默病有類似發病機制的帕金森病。
“我們仍然需要解答經過九期一®治療的菌群變化是否可以囊括該藥物的抗帕金森療效,以及抗生素治療是否可能會阻斷九期一®的抗帕金森療效。解答這些問題或將幫助我們了解九期一®在治療帕金森病上到底是不是將腸道和大腦進行了連接。”耿美玉研究員表示,九期一®對于治療帕金森病的相關研究計劃在今年年中啟動國際II期臨床試驗,進一步深入驗證其臨床價值。
隨著越來越多研究將視角轉向腸道微生物群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關聯,腦腸軸理論研究有望在這一領域迎來突破,為治療此類疾病提供新的可能。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