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下午,娛樂圈再傳出著名影星因肝癌去世的消息。據消息稱,香港著名影星吳孟達從確診罹患肝癌到去世僅3個月。而就在不久前,國內知名音樂人趙英俊也同因肝癌晚期經搶救無效去世。近幾年,被人們熟知的明星、藝術家們因肝癌去世的不在少數,2018年,歌手臧天朔、相聲大家師勝杰甚至在同天被宣布因肝癌病逝。
疾病面前人人平等,相較于普通百姓,明星雖然能夠有條件獲得更好的醫療資源,但疏于自我健康管理導致疾病惡化,帶來的最終結果都只會是生命的隕落。近日,世衛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發布2020年全球最新癌癥負擔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肝癌新增病例數約91萬,死亡病例數83萬,死亡病例數在所有癌癥中高居第3位。其中,中國作為肝病大國,2020年平均肝癌新增病例數約41萬,死亡病例數39萬,在所有癌癥中致死人數高居第二。為此,人們需要對肝癌問題產生高度警覺心。
肝癌又被稱為“沉默的癌癥”,不易被發現導致錯過最佳治療時機是肝癌致死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中國的肝癌患者在首次診斷的時候,80%都是中晚期肝癌。”中國抗癌協會肝癌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肝臟外科主任陳敏山教授表示,究其原因,是肝癌高危人群的早期篩查以及健康人群的定期體檢沒有做好。
之所以建議大眾要注重體檢和早期篩查,是因為肝癌并非一兩天就能形成,做好早期篩查能有效幫助肝疾病患者在疾病階段就進行及早的診斷和干預。專家表明,肝炎-肝纖維化-肝硬化是肝臟癌變的三步曲,肝纖維化是慢性肝病的重要病理階段,也是進一步向肝硬化發展的主要中間環節,目前的研究認為肝纖維化中早期是可逆的,而肝硬化是不可逆的。也因此,早期進行肝纖維化的診斷是降低肝癌風險的重要手段。
然而,肝纖維化的中早期與肝癌類似,并沒有明顯的臨床特征。現有的檢查手段不太能準確的發現中早期肝纖維化癥狀,隨著不斷地研究,瞬時彈性成像技術逐漸成為了焦點。因此,海斯凱爾聯合清華大學歷經多年技術攻關研發的無創肝纖維化與脂肪變量化檢測系統應運而生。優于傳統的肝臟檢測手段,海斯凱爾所研發生產的iLivTouch系列產品基于瞬時彈性成像技術,無需采血、無需肝穿即可完成肝纖維化的評估,為肝疾病患者搶得更多的診療時間。此外,產品還同時具備檢測快速安全、可多次重復、測量結果準確直觀,并可通過量化的數字直接反應肝臟的纖維化程度及脂肪衰減指數等顯著優勢。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表示,早期篩查能夠有效提高肝癌早期發現率,有助于患者得到早期治療,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高危人群肝癌預防意識需大力加強,并養成定期檢查習慣。經過臨床工作者、研究工作者以及企業的近五十年努力,我國的肝癌診斷和治療水平有了明顯提高。瞬時彈性成像技術作為人類醫學技術上的創新,為醫生對肝疾病患者的臨床診斷提供了精準有效依據,備受市場認可。同時專家也呼吁肝癌高危人群及潛在患病人群應進行定期肝纖維化檢測,已發現肝臟結節或肝硬化的肝癌高危人群三個月進行一次,患有肝炎病史的人每半年開展一次。此外,普通人群為預防肝臟疾病的發生及惡化,也應當每年進行一次無創肝纖維化檢測。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