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6月29日,由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21世紀經濟報道、廣東經濟科教頻道聯合主辦的“21世紀健康產業創變領導力暨首屆中國健康社會工作交流會”在深圳大灣區國際疫苗創新中心舉辦。大灣區國際疫苗創新中心是賽諾菲疫苗攜手坪山區打造的全國首個以疫苗生態創新為核心的創新中心,兼具科技化、智能化、數字化和醫學人文精神等特色,分別從公共衛生的人文社會、歷史發展,疫苗的研發、生產、質控和冷鏈供應,以及智慧化接種門診等方面進行全場景的疫苗創新展示。
《2023中國公衛與預防接種數字化發展藍皮書》發布
此次會議以“產融結合 創變共贏”為主題,通過融合產學研用多方力量,聚焦中國社會衛生健康工作的探索與創新。同時,會議現場還隆重舉行了《2023中國公衛與預防接種數字化發展藍皮書》(下文簡稱“藍皮書”)發布儀式,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副會長周冰,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編輯張志斌,中華預防醫學會副會長、暨南大學疫苗產業研究院院長梁曉峰,賽諾菲疫苗大中華區負責人張和平共同上臺揭曉藍皮書神秘面紗。藍皮書涵蓋了中國疫苗接種調研及分析、解決方案以及推動疫苗數字化標準建立的若干措施建議,為探索打通健康社會“最后一公里”提供了趨勢洞察與可行方案。
據悉,藍皮書以疫苗接種為切入點,通過對315份問卷調研分析以及數十位相關人員訪談,結合專家信息書面反饋,勾勒出目前國內疫苗接種的痛點與現狀。當下,國內居民對基層公衛需求集中體現在更多、更優質、更便捷的公共衛生服務方面,基于人民群眾對疫苗接種體驗優化與疫苗知識獲取形式多元化的訴求,廣大公共衛生服務機構應廣泛利用數字化平臺實現接種體驗提質增效,專業科普知識及時觸達,并提供全時段服務和隨訪服務。
構建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是推進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內容,只有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才能切實維護人民生命健康安全。藍皮書直觀展現了目前我國基層疾控與公衛數字化發展相對滯后的現狀,揭示了公衛IT建設落后、傳染病救治體系不完善、應急處置能力薄弱等現實問題。具體到公衛及預防接種相關機構,疫苗科普和知情告知存在難點、相關信息同步滯后、接種人員專業度不足、醫生工作效率較低、各地宣教方式單一以及醫療發展不平衡等因素是造成此類現狀的根源。
而面向疫苗接種人群,由于我國人口眾多,預防接種需求量大,加上公眾對疾控專業信息認知有限、獲取疫苗等信息途徑有限,使得公眾無法及時、安全、有效地獲得疫苗接種服務,造成疾控相關體驗較差。只有深入落實“預防為主”方針,以數字化新型科技為重要支撐,才能提升傳染病防治能力、切實完善醫防融合機制,將公眾從“重醫輕防”的錯誤觀念中扭轉過來。
藍皮書還基于當前中國公衛與預防接種數字化建設與優秀實踐案例,輸出了可供各地相互借鑒、復制與推廣的新經驗、新方案、新手段。在寧波市,九價HPV等疫苗供不應求,群眾可通過線上平臺進行接種預約,搖號形式公平公正,也杜絕了黃牛現象。在吉林市,除了線下開展常態化“媽媽課堂”科普活動外,線上數字化平臺也有科普內容板塊,實現了24小時不間斷的知識觸達,減少了問診人員壓力。在蘇州市,基于智慧城市項目,蘇州推出了疫苗預防接種微信公眾平臺,公眾可進行預防接種自查,有效減少入學后集中查驗、集中補種的高峰情況……通過這些地區的預防接種數字化建設案例,為其他數字化建設落后的地區提供了新思路,讓預防接種更高效、更“智慧”。
被調研對象中有52.7%會通過門診線上告知了解基層醫療機構的健康服務,證明目前公衛服務的數字化建設已有明顯成效。因此,藍皮書號召公衛及預防接種單位盡早進行數字化轉型,依托數字化平臺開展疫苗接種與健康檔案數據搜集、慢病管理等線上服務,提升接種與醫療服務體驗,提高基層公衛機構工作效率。同時借助數字化平臺完成疫苗接種后服務隨訪,減輕基層公衛醫務人員負擔,強化疫苗接種及預防全生命周期效能。
藍皮書還呼吁各方齊心協力,共建行業標準,通過互聯互通測評,進一步促進發布標準的落地應用,提高標準采納程度和應用水平,推動衛生健康信息化從業務數據化向數據業務化轉變。同時,應積極發揮政府和市場推進標準研制應用的作用,抓緊立項標準的研制開發工作,有效地形成標準研發和標準應用兩類基地,為中國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構建健康友好型社會積蓄新動能。
采寫:南都記者 王道斌 實習生 楊家琰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