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行業 活動 項目 快訊 文娛 時尚 娛樂 科技 汽車 綜合 生活

規模最大、體系最全、效果最好 我國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力量取得這些成績→

2023-06-27 14:51:24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資料圖】

6月26日至27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國氣象局在甘肅省張掖市聯合組織召開全國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現場會(以下簡稱“現場會”)。記者在會上獲悉,目前,我國已形成世界上規模最大、體系最全、效果最好的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力量,初步實現由分散、粗放、相對獨立發展向集約化、研究型、安全性、融入式轉型發展,在服務農業生產、支持防災減災、助力生態文明建設、保障森林草原防滅火等方面成效顯著。

據悉,“十三五”以來,我國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逐步健全,基礎業務能力大幅提升,科技創新和人才支撐能力不斷增強,關鍵技術裝備逐步實現自主可控,安全監管體系逐步健全,服務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成效顯著。

在助力農業豐產豐收方面,各地圍繞重要農事季節和作物需水關鍵期,適時開展人工增雨(雪)和防雹作業。在東北,得益于近年來區域人工影響天氣能力建設工作,區域年均增雨(雪)量較之前增加27%,年均糧食產量提高232億斤。在云南,氣象部門長期開展人工防雹作業,大幅降低烤煙的冰雹受災率,每年減少損失16億元以上。新疆近年來強化人工防雹作業能力建設,棉花等重要農產品年均雹災損失減少70%以上。

在服務防災減災救災方面,氣象部門堅持內外攜手合作,在應對干旱、異常高溫、森林草原火險等自然災害過程中,全力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多次助力降下“及時雨”“救命水”。2018年,在大興安嶺呼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火災撲救時,人工增雨作業對全線撲滅林火發揮重要作用。2022年下半年南方多地遭遇極端高溫事件,4架國家高性能增雨飛機、2架大型無人機千里馳援,助力降下“喜雨”。據統計,2022年6月至11月中旬,長江中下游高溫干旱地區人工增雨影響面積約252.9萬平方公里,累計增加降水約85.6億噸。

在助力建設美麗中國方面,生態修復型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已覆蓋三江源、祁連山等近四分之三的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和丹江口水庫等近一半的大中型水庫。衛星遙感監測結果表明,“十三五”以來,三江源地區植被覆蓋呈逐漸增加趨勢,青海湖水體面積增大約371平方公里,祁連山區荒漠化土地面積持續減少。

(原標題:規模最大、體系最全、效果最好 我國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力量取得這些成績→)

關鍵詞:

上一篇:前沿熱點:ar分析純是什么意思_分析純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1980年,考古隊進入光緒陵墓,為啥先作嘔后歡呼呢?你看發現了啥-頭條焦點

責任編輯:

最近更新

點擊排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