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寫過英歌舞,北方的朋友糾正我,說是“秧歌”,當時英歌舞還沒有走出潮汕人聚居區。
【資料圖】
其實,英歌和秧歌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表現形式。
客觀地說,潮汕英歌舞比起北方秧歌更具陽剛氣概,是帶有功夫性質的群體性舞蹈,由于全程耗費大量體能,過去幾乎看不到女子英歌隊,連舞蹈中的女角也是男人扮演的。
2006年,揭陽申報的普寧英歌就成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并沒有直接提高英歌舞的知名度。
英歌舞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過去在潮汕本土和東南亞潮人聚居區小有名氣,一些村落和商會每逢喜慶日子總是喜歡邀請英歌隊舞上一舞,樂上一樂。
過去三年,很多英歌隊無工可開,去年底終于迎來了行業復蘇,充滿陽剛氣概的舞蹈動作配上動感十足的音樂,一夜之間火遍全網,連外國人也深深著迷,這讓人有點意外,但細想又覺得一切都在情理之中。
因為英歌舞,普寧逐漸走進全國人民的心里,迎來一波又一波的客人。
普寧英歌舞還因為文化特色明顯和居高不下的人氣接連登上了中央臺新聞聯播和各檔綜藝節目,一些英歌隊接連爆單。
初夏時節,我們來到普寧市里湖鎮富美村,與富美青年英歌隊的青少年們近距離接觸,并欣賞了一場精彩的英歌舞表演。
富美青年英歌隊前段時間剛亮相中央電視總臺2023五四青年節特別節目。
這些英歌隊員跳起舞來有氣吞山河之勢,但在化妝前和卸妝后,你會發現他們的年紀都很小,有的看起來就是個中學生,有點娃娃臉,氣質特別斯文。
潮汕英歌舞根據宋朝梁山泊英雄攻打大名府營救盧俊義的故事改編,融入了奔跑、跳躍、翻滾等高難度動作,期間還會激情叫喊,既釋放了英雄氣概,又帶動現場氣氛。
這些激烈的動作和急促的鼓點高度融合,看客隨著舞蹈的遞進也是血脈僨張,具有鼓舞士氣,激勵人奮發向上的附加效果。
英歌舞的表演隊伍最多時達到106人,最少也有16人,還有24人、36人、72人等,一般中間值的比較多,16人的小團體表演相對少見。
英歌舞的表演時間并不長,但前期準備工作非常復雜,光畫臉就要畫很久。
我們在化妝現場待了一段時間,發現這個程序分為好幾個步驟,首先要打好粉底,再分層上色,勾勒線條,資深的隊員可以自己對著鏡子描繪,更年輕的隊員由老師傅幫忙上妝。
這是一個高度講究團隊協作的舞蹈項目,這些演員“萬眾一心”,表現出潮汕人團結的一面。
英歌舞的演員會根據梁山伯的形象造型著武士服,戴好帽子,同時手執特制的雙短棒叩擊起舞,配以節奏鏗鏘的鑼鼓。
潮汕的每一個村落至少有一塊空地適合英歌舞表演,這塊空地一般在祠堂前或廟宇前面。
在潮汕地區,最容易看到英歌舞的季節是每年的新春期間,時間從正月一直延續到農歷2月上旬。這是著名的“營老爺月”
在游神隊伍中,英歌隊是最重要的主角之一,一開始是邊走邊跳,到了轉角處較空曠的位置,或者所謂的“老爺埕”就會開啟固定隊列的高難度表演,整個過程耗費的體力非一般人所能承受。
長期高強度訓練加上高強度表演送給隊員們強健的體魄,這也是很多家長愿意把孩子送去練習英歌舞的主要原因。
富美青年英歌隊是普寧快板英歌之一,有多種特點鮮明的隊列 ,比如英雄下山,萬軍齊發,英雄會師慶團圓等。
表演過程中會出現英雄打虎,大鵬展翅,撥草擒蛇等帶有功夫內容的動作,據說都是團隊自創的,巧妙地讓富美青年英歌隊在行業內脫穎而出。
富美青年英歌隊的總教練李俊浩戴著一副黑框眼鏡,看起來文質彬彬,好像文化課老師,實際上在專業領域是個“狠人”,說起英歌舞的藝術特點、傳承和創新滔滔不絕。
李先生從小學習內家拳,有極好的武術功底,9歲開始學習英歌,扮演時遷時身手敏捷,鬼靈精怪,逐漸形成鮮明的個人風格,2007年開始擔任教練,在摸索創新中和武術相結合,使英歌舞在傳承傳統之余,更具可看性。
真想看看李教練的表演鏡頭,不知道網上有沒有呢?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