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是西方的情人節。多年來它一直在世界各地引起諸多爭議,但其影響的擴展速度極快,在不同地區不同人群中引起十分復雜的感情:印度警方嚴陣以待,防止“情人節騷亂”重演;烏茲別克斯坦通過決議稱,不能接受情人節。但總體上看,今年的情人節仍在升溫,這首先是因為商家的熱情一年比一年高。
情人節是節日嗎?
“情人節是一個節日嗎?”當本報記者在巴黎街頭向幾位當地朋友提出這個問題時,他們都用一種驚異的目光看著記者:“當然是啦!?你看看街頭和商店里滿眼都是鮮花、巧克力,就明白這是一個多么重要的日子。”不過,當記者接著問這個節日的來歷時,大部分人只知道它叫圣瓦倫丁節,但具體的來歷就支支吾吾地說不清楚了。
對于情人節是否算節日,雖然說無論是在美英法等西方國家,還是印度、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甚至是埃及、約旦等中東國家,記者采訪的絕大多數人(多數是青年人)的回答基本上都說應該是節日,不過,在韓日和埃及等國家,許多人甚至不知情人節叫圣瓦倫丁節。有兩名韓國青年還開玩笑地反問記者:“是節日就應該放假,為什么情人節從來不放假?”
就情人節的問題,記者專門詢問了一位社會專家,他對記者說,實際上,在基督教中每天都是一位“圣徒”的紀念日,圣瓦倫丁日是為了紀念一位叫瓦倫丁的“圣徒”,他因反抗羅馬統治者對基督教徒的迫害而被害。一般來說,只有那些特別有名“圣徒”的紀念日才被看成宗教節日;如果圣瓦倫丁日被視為節日的話,那么一年365天都可以被視為節日。另外,這個節現在已遠離了原本的意義,變成了情侶之間互贈禮物,表達愛意的特殊日子。
商家推動的情人節
其實,20世紀以前,這個節日即便是在歐美也基本上沒有多大影響,更不用說東方國家了。直到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后,隨著戀人們開始流行互送賀卡和交換禮物,過情人節才逐漸成為一種風尚。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情人節是商家推動的節日。
進入現代社會后,情人節的商業氣氛越發濃烈。在美國,盡管有伊拉克戰爭、颶風、暴雪等天災人禍帶來的陰影,商家對情人節的熱情卻絲毫沒有降溫,他們不遺余力地烘托著節日氣氛:賀卡、玫瑰、巧克力自不必說,璀璨的珠寶、絢麗的衣飾、濃郁的香水與漂亮的售貨小姐一起在商店里蠱惑著人心。全美零售業協會主席充滿信心地預測說,今年情人節的銷售額將高達137億美元,人均消費額將達到100.89美元。在日本,盡管經濟不景氣,但每年情人節,僅巧克力一項的銷售額就高達580億日元(1美元約合110日元)以上。
正是因為這樣巨大的市場和消費潛力,情人節才得到各國經濟界,特別是商家的大力“倡導”。為刺激青年人消費,商家可謂絞盡腦汁。比如在韓國,一年甚至有21個情人節。一位教授對記者解釋說,這些多是商家“創造”出來的。在韓國,每月的14日都被定義成不同的情人節:2月14日是女孩向男孩送禮物的日子;3月14日是“白色情人節”,男孩要向女孩送禮物表達愛意;4月14日則是“黑色情人節”,單身者在這一天吃黑色食物,希望今后可以找到配偶。此外,還有戀人相識100天、200天、300天、1000天,再加上生日、初遇周年紀念日等等,林林總總一年有21個情人節,多得讓人頭昏腦脹。
目前,情人節也推進到一些穆斯林人口占大多數的國家。在開羅,據《金字塔報》說,情人節這天,鮮花的銷售額達600萬埃鎊(1美元合6.7埃鎊),銷量占全年鮮花銷量的10%左右。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