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人因一場“小感冒”,最終不幸身亡;一位90后男青年“頭暈”,最終被送入ICU搶救;阿婆因一場咳嗽變成“肺癌晚期”……近期,有多篇講述自己或家人就診經驗的文章在網絡引起轉發熱潮。許多人深受觸動,留言表示對生命無常的感慨,“沒想到小毛病竟然會讓人陰陽相隔”。
醫生們告訴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其實,讓人們唏噓不已的感冒、發燒、頭暈、血小板降低等所謂的“小毛病”,并不等于“小病”,相反,在有經驗的醫生眼中,它們有可能是重病發出的第一聲“警報”。
熱門就診文 不能當成“治病防病指南”
廣州某知名醫院公眾號的運營者鐘杉(化名)認為,這類就診文章頻頻在網上引起轉發熱潮,恰恰說明人們對疾病早期發現、規范治療資訊的渴求。“這幾篇文章事無巨細地描述了診斷和治療的過程,客觀上起到了就醫指引、科普的作用。”鐘杉說,例如有一篇文章,讓不少讀者認識了堪稱“救命利器”的ECMO(體外膜肺氧合,即“人工肺”)設備。有的文章則介紹自己就醫時走的彎路,指點同病相憐者該如何善用醫院的資源,提高就診效率。
這類文章打動不少讀者的,還在于作者對疾病和生命的認識。作者對就醫過程中觀察到的醫生護士工作狀態的記錄,也有利于公眾增進對醫務工作者的了解和理解。
不過,如果把這些出自病人或家屬之手的熱門網文,完全當成“治病防病指南”,可能會受到誤導。鐘杉指出,雖說是“久病成良醫”,患者在對抗病魔的過程中,在和醫生的接觸中,會比普通人了解更多的疾病知識,但因缺乏專業訓練,難免會有錯誤認知。文章中對病人種種不適的描述,有些是準確的,有些卻容易誤導公眾,讓人誤以為“小病沒治好,導致進展為重癥。”
例如,此前熱轉的一篇出自肺癌患者家屬之手的長文,單看標題,容易讓讀者誤以為“老人的慢性咳嗽沒治好,才變成了肺癌”。實際上,慢性咳嗽、痰中帶血,正是肺癌的早期表現。而在另一篇文章里,人們會以為老人是因為不合時宜的開窗通風才得了“感冒”,以至于一個月后與親人陰陽相隔。實際上,奪走老人性命的罪魁禍首是因癥狀相似、起病階段常被人們誤當做 “小感冒”的流感,由于可引發肺炎、心肌炎等嚴重的并發癥,流感每年都會奪去不少老人甚至青壯年的生命。
血小板降低是“貧血”?還可能是白血病
“經常有門診病人說自己‘身體狀態還不錯,只是體檢發現有點貧血,是小毛病’。我們血液科醫生一看檢驗單上血小板這一項的數據,就知道情況很不妙。”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液科主任李娟教授說,血小板降低,常被人當成常見的“貧血”。實際上,當血小板下降到三萬以下時,病人隨時有自發出血的風險,萬一發生顱內出血或者重要臟器、重要血管的大出血,病人可能很快身亡。這種情況一般會與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以及各種類型的白血病有關。
“中性粒細胞缺乏”不是病?警惕感染性休克
“中性粒細胞”是血常規檢驗單上的必檢項。很多人覺得“中性粒細胞水平低一點,不算病。”“有些中性粒細胞缺乏的病人覺得什么事都沒有,到處跑。實際上,醫生很為他擔心。”李娟說,中性粒細胞的正常參考值為1.5 x10的9次方/升,如果中性粒細胞低于0.5x10的9次方/升,要特別警惕可致命的感染性休克和多器官衰竭在一旁虎視眈眈。
李娟解釋說,中性粒細胞具有趨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殺菌作用,堪稱身體里的“衛兵”。當中性粒細胞缺乏時,一旦發生感染,病人會因失去有效保護,立即進入感染性休克狀態,出現多器官衰竭。
對于有再生障礙性貧血(即“再障”)以及所有化療后的病人,都要重視中性粒細胞這個指標。尤其是腫瘤化療的病人,千萬不要以為腫瘤沒有復發就是萬事大吉,也要關注有無出現中性粒細胞缺乏的情況,跟主治醫生密切聯系,必要時尋求血液病專家的指導。
少年夜間“生長痛”?當心骨癌作祟
青少年夜間出現腿痛,常被家長當成“生長痛”,認為不需要處理,或者把關節出現的腫塊當成“運動扭傷”,貼幾劑藥膏“活血化淤”。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骨腫瘤科主任沈靖南教授指出,實際上,這可能是骨癌的早期表現。骨癌發病率占兒童腫瘤的15%~20%,其中最常見的骨肉瘤更“偏愛”10~20歲處于骨骼生長旺盛期的孩子。
骨腫瘤發病早期,孩子四肢會出現不規則的隱痛和不適,容易與運動拉傷混淆。但是,運動拉傷往往出現在運動后,而腫瘤引起的疼痛有可能跟運動沒有關系。起初,這種疼痛表現為間斷性的,漸漸持續地劇烈疼痛,在夜間或者平靜的休息狀態時更為明顯,白天活動時反而沒有那么明顯。
沈靖南指出,在骨肉瘤早期,80%的病人能在足部摸到緩慢生長、位置固定的小腫塊,界限不清楚,壓下去會痛。50%的病人則會有“夜痛”,而到了晚期,基本所有患者都會有“夜痛”,孩子可能晚上輾轉反側,痛得睡不著。
沈靖南提醒,當孩子肢體出現不明原因的疼痛、腫脹,當夜間或者休息時出現肢體疼痛,且按外傷治療無效時,就要小心惡性骨腫瘤的可能,應該到醫院骨科做詳細檢查。
便后出血是痔瘡?或是結直腸癌表現
俗話說“十人九痔”,很多人對便后出血不當回事,尤其是痔瘡患者,以為自己最近吃得上火,或者大便硬結,導致痔瘡出血。實際上,所謂的“痔瘡出血”也有可能是結直腸癌的表現。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高翔教授指出,對于是痔瘡還是結直腸癌的表現,有一個簡單的判斷標準:便血顏色越深,距離肛門越遠。如果是痔瘡、肛裂或直腸息肉導致的便血,顏色往往鮮艷。結腸炎導致的便血次之,顏色發暗的便血往往提示和腸道腫瘤、直腸癌有關。
當然,一旦發現便后出血,最靠譜的選擇還是盡快到醫院消化內科做“糞便潛血試驗(FOBT)”,如果檢查結果為陽性,就需要做無痛或腸鏡進行確認。
需要提醒的是,糞便隱血試驗僅能檢測到30%~65%的大腸癌,對于大小在1厘米以上的癌前腺瘤,檢測率最高也只有三成。同時,潛血篩查“假陽性”的機會高達20%。如果檢查前吃了豬血、鴨血、紅肉火龍果,都可能導致大便潛血檢查拉“假警報”。如果市民的潛血檢查為陽性,但因血壓、年齡、心理等因素無法耐受屬于侵入性檢查的腸鏡,還可以考慮采用準確性更高的“糞便腸癌基因檢測”。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