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娛樂影視原創欄目《超有戲》,每部好片背后,都有人與時代的變遷】
《梅艷芳》最近剛上映,情懷營銷打得很響亮,影片也賺到了影迷的眼淚,但是讓人流淚的電影,不一定就是好電影。
通觀全片,給人最大的感受就是,“梅艷芳”近乎完人,除了有點“戀愛腦”之外,幾乎找不到任何缺點。而“梅艷芳”沒有缺點,恰恰是電影《梅艷芳》最大的缺點。
一個沒有缺點的“紙片人”,怎么可能會真的從心里打動人呢?這也凸顯了電影的另一個問題,全片雖然鋪排了梅艷芳的事業、愛情、親情、公益四條線,好像什么都講了,但給人感覺又好像什么都沒講。細究起來,那些為人津津樂道的很多內容,要么語焉不詳,要么避而不談。人物沒有槽點,沒有瑕疵,也就沒有給觀眾留下發揮的余地,這也是《梅艷芳》最大的硬傷。
一個成熟的電影團隊,為什么給電影留下這么大的話柄?并不是他們無意識,而是無法避免。人是環境的產物,創作也是。對比同類片子《波西米亞狂想曲》《阮玲玉》《火箭人》等影片后,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與人物時代距離太近,對拍攝人物傳記片并不是件好事。因為,“處處避嫌”大大弱化了人物的魅力,這種對故事運用的取舍權衡,一不小心就會成為電影最大的Bug。
回避原生家庭,有血有肉的梅艷芳在電影里失了根基
故事從開始就弱化了家庭出身對梅艷芳人生的影響,電影只拍了她和姐姐很小的時候就要四處串場,出沒在各種歌廳夜總會唱歌養家,晚上就在化妝間拼兩張桌子當床睡,即便是過生日,也只能在人聲嘈雜又臟又亂的后臺,而她的身邊,永遠都只有姐姐,她的母兄在這部電影是缺席的。電影之所以沒有聚焦她的家庭,大概是為了避嫌,因為他們都還活著。
但是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成長、性格的養成、三觀的塑造至關重要,它能幫我們在看到一個人“是什么”之后,還能了解“為什么”,是加深對人物理解的一個關鍵部分。同類型影片《波西米亞狂想曲》中,電影就從樂隊主唱佛萊迪·摩克瑞和父親的對峙展開講述,后來經歷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之后,在生命的最后,佛萊迪回到那個小家,和父親和解。在親情部分的講述中,它是有始有終的,也容易與觀眾產生共鳴。
而《梅艷芳》電影回避的真相是這樣的:她的父親過早病逝,母親重男輕女,梅艷芳的哥哥和母親又嗜賭成性,梅艷芳不得不從小就被推上舞臺,唱歌養家。成名之后,梅艷芳在臺上開演唱會,債主已經等在后臺。所以,母兄的存在對她而言,只有負擔,沒有愛。這樣的情感缺失成為她性格的一個軟肋,也是她畢生都在尋尋覓覓追求所愛的重要原因。
《梅艷芳》里看不到這樣的心理剖析,讓不了解梅艷芳的觀眾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有點浮于表面了。
回避諸多情史,原本敢愛敢恨的梅艷芳成了“恨嫁女”
在影片中,導演有意無意地把很多鏡頭指向梅艷芳的感情世界。電影里的“梅艷芳”不分時刻不分場合地流露著她的“情傷”,《胭脂扣》拿了獎,不開心,演唱會全場滿座,不開心,唱片大賣,不開心,姐姐出嫁,還是不開心,這一切不開心,都源于一開始與日本男歌手后藤夕輝戛然而止的戀情。但是她與后藤的戀情,只因為一個沒有接通的電話便宣告結束,故事也沒有講明他們具體的分手原因。但是梅艷芳在生命的最后,還專門跑去日本見了后藤最后一面。
而網上流傳的版本里,這個梅艷芳至死都難忘的情人叫近藤真彥。近藤并不完美,用現在的標準看甚至算得上一個渣男。他讓梅艷芳被動地陷入三角戀,梅艷芳發現之后很快抽身而退。但是在影片里,她的情人被浪漫化,符號化,這些撒狗血的真相都被抹去了,反而是梅艷芳一直念念不忘,難以釋懷。
出現在梅艷芳世界里的另一個男人阿Ben,陪她熬過了KTV掌摑風波,鞍前馬后照顧了她大半年,但在“梅艷芳”回國之前還是分了,并且分得不明所以。
全片只出現了梅艷芳的兩任男朋友,但網上的公開資料里,媒體盤點過的梅艷芳男友絕不止2個,這些在影片里都沒有涉及。換言之,雖然梅艷芳走了,但她身邊的男人都還在。或許這也是明明在故事中非常重要的一條感情線,卻沒有展開講述的原因吧。
回避事件沖突,“戲眼”坍塌讓影片淪為流水賬
《梅艷芳》把人物最大的轉折放在了當時香港娛樂圈影響非常大的“KTV掌摑事件”, 但恰恰是這個 “戲眼”的改編過于平淡,回避了很多富有張力的矛盾沖突,直接讓這部電影淪為了流水賬。
電影里,“梅艷芳”在KTV被郭老板找茬,強迫她唱歌拍電影,“梅艷芳”拒絕之后在眾目睽睽之下結結實實挨了郭老板一巴掌,她的男友阿Ben趕來救場,第二天郭老板就被打傷,梅艷芳為避風頭,遠走泰國呆了大半年,每天禁閉在房間里,對著鏡子顧影自憐,最后阿ben只說了一句,“事情解決了”,便草草結束了這場風波。
觀眾稍微上網檢索一番就會發現,掌摑的那天晚上,是現在還活躍在娛樂圈的郭碧婷婆婆向太趕過去替她解了圍。這個事件最后以兩條人命的結束收場。該事件后來很快被拍成電影《醉生夢死之灣仔之虎》。感興趣的網友可以找來一看,或許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了解一下當時的掌摑事件。
話說回來,電影把這起事件作為全片的“戲眼”,但是這個橋段并沒有觀眾想看到的,那個年代香港影視圈的腥風血雨和俠義恩仇。
當時事件的很多參與者都還在世,本片的制作團隊也身在江湖,當然清楚內里“不足為外人道”的東西太多,需要回避的東西太多,幾乎是縮手縮腳地完成了這部電影。
很多人看完電影,都覺得十分遺憾,遺憾創作者粗暴的改編,也遺憾梅艷芳唏噓的一生。作為同類型片的另一個由女明星改編的傳記片《阮玲玉》曾大獲成功,這里說句后話:如果三五十年后再來拍《梅艷芳》,會不會拍成第二個《阮玲玉》?但仔細一想,再過三五十年,又有多少人還記得梅艷芳?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