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紀中批評娛樂圈(來源:網易娛樂專稿)
網易娛樂專稿10月27日報道(作者|張晶)著名導演、制片人張紀中近日在網易娛樂的獨家專訪中回應不實傳聞,否認與妻子打假離婚住院等消息。他坦言,太太沒有圖他的錢,他也沒那么有錢,為了養三個孩子,還得直播帶貨,而對于“老夫少妻”這樣的現狀,70歲的自己能給太太最好的東西,就是他本人的健康。作為娛樂圈資深的影視制作人,張紀中一向直率敢言,話鋒直指今年娛樂圈出現的各種亂象。他首先提到娛樂圈很多人入行沒有初心,只想賺錢。原本是文藝界,照亮人們心靈的行業,結果現在的年輕人都被培養成一個被賺錢的工具。他們有好的想法,后邊是我怎么多賺點錢,“隱藏起來的實際目的是這個?!?/p>
今年以來,娛樂圈頻頻“爆雷”,先是鄭爽代孕、日進208萬的天價片酬,后是頂流愛豆吳亦凡涉嫌強奸被抓,歌手霍尊言論失格,李云迪嫖娼被抓,這一系列的負面事件,讓當局對娛樂圈的行業風氣頗為不滿。
作為“德藝雙馨的老藝術家”張紀中,認為目前的“清朗行動”是一個非常好的趨勢,而且我們現在整頓,需要標本一起整,首先規則很重要,不能只講結果。我們說姓鄭的女孩,她要了這么多錢,為什么給她?誰給她?它的合理性在哪?后面的操作是怎么樣的?
他復盤了流量經濟背后的成因,對于平臺而言,“你有流量我就給你收購”,但是對于制作方而言,“你拍了那么多,都不收購,好,為了播出,你說張三行,我就找張三,比如一共有10家去找了張三,這邊我說給一千萬,給兩千萬,三千萬,就這樣抬價,這些人最終拿到的可能是一個最爛的劇本,但價錢最高。”張紀中說,圈子的規律從藝術規律,轉變成“我出錢我說了算”,平臺成了規律,流量成為選擇演員的標準。
當然,平臺也很難啊,平臺依靠流量,沒有流量,平臺也拉不上廣告,所以對平臺而言,“我們也是為了掙錢,我們也算一算賬。(于是)大家都在這算經濟賬?!睆埣o中反問道,平臺賺錢嗎?得出的結論是“據說都在賠錢”。
流量是怎么造成的呢?在張紀中看來,“很多年輕的小朋友在網上盲目地追星,所謂的飯圈,形成一種勢,拉低了我們的審美,把我們一些演戲好的老戲骨排斥在外。”這種明顯的“劣幣驅逐良幣”,破壞了整個行業生態。
這個現狀對于藝人演員來說,卻是掙得盆滿缽滿,之前抬上去的身價,誰都不愿降下來,“等到接第二個戲的時候,你看我原來就拿這么多錢,現在我得更高一點?!睆埣o中直言,但藝術水準卻不見得跟得上。
對制作方而言,好不容易“跪著”請來的演員,到了劇組依舊給他跪著,嚴重影響了劇組的風氣,“你到我這兒是擺譜來了,還是干嘛?你來拍戲就給我好好拍戲。這個劇組我不允許這樣?!睆埣o中說,一個劇組如果不樹立好的風氣,天天跪舔這些人,無法做出好的作品,拍好作品的導演也一定不會這么遷就。
對于一些演員“耍大牌”,張紀中更是深惡痛絕,在他擔任制片人的從業經歷中,也遇到過藝人擺譜的情況,“有些演員提出的這種要求,我要帶著我媽,帶著我的孩子,我的狗,帶著我的助理,那么我一共要六間房,幾輛車。”張紀中直接拒絕,“都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你就是一個演員。”
他覺得,一個人拍一部好戲并不難,難的是你每一部都是人家知道的戲。什么是一線演員?名氣?片酬?“事實上真正能達到一線的,他們都有很好的作品,陳道明,李雪健……你說哪一個能趕上他們?”張紀中回憶道,楊麗萍當初演梅超風,一個助理都沒帶,只有自己一個人,拎著箱子就來了,在片場即便沒有自己的戲份,也一直在現場待著觀摩,十分敬業。
張紀中經常告誡身邊的年輕人,在可能的情況下,人家跟你照個相,你就跟人照一個,“觀眾喜歡你,你不要把這種喜歡當成你不可一世的資本,你是因為人家喜歡你才到了今天,那些才是你的上帝,最后你成了上帝,這怎么行?”他希望現在的年輕演員,能多懂一點藝術規律,提高自己的藝術鑒賞力,方能走得長遠。
(關注網易談心社,10月29日上線完整版采訪)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