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醫院看病做檢查,換一家醫院就要重新檢查一遍,既浪費錢又浪費時間。這個困擾患者已久、群眾反映強烈的“老大難”問題,如今有了實質性解決方案。國家衛生健康委等多部門近日聯合印發《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管理辦法》,明確醫療機構應按照相關原則,開展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工作,自今年3月1日起施行。
檢查結果互認難,是因為利益受損、風險增大等原因,導致部分醫院和醫生對此持消極態度。只要主觀上不情愿,客觀原因就不難找:設備與試劑不同、操作程序和標準不統一、小醫院技術不可靠、醫療風險不好控制和分擔……這些困難隨便拿出一個,就會成為阻礙結果互認的“攔路虎”。醫院之間的關系如何處理,醫保與醫院怎么互動,更是決定這項工作成敗的關鍵。
過去醫院和患者是一對一的關系,雙方增進互信即可。但結果互認牽涉到多家醫院,沒有互信就很難互認。互信需要在“一患多醫”之間建立,這是過去不曾出現的現象,亟須出臺與之相適應的規則。
首要的規則,是建立風險防范與責任分擔機制。將醫療事故歸咎于外院檢查質量不高,外院認為解讀結果有偏差等,相互之間如此推責與互損,只會讓糾紛變得更加復雜和難以調和。建立第三方分擔機制,推出“結果互認責任險”等險種,用共濟保障等方式降低責任與風險。建立專項基金,針對結果互認導致的醫療損害進行理賠等,這些措施利于消除顧慮。
醫院疏通信息交流渠道,是做好結果互認的前提。影像資料、電子病歷等,倘若可以及時跨院調閱,結果互認就能更精準高效。醫院內部醫務人員之間很好溝通,當醫生對本院的檢查結果有異議時,可以與相關醫技人員當面交流。但醫生和外院的醫技人員隔著距離,且彼此之間不認識,交流難以進行。互聯網可消除物理阻隔,應探索構建“互聯網+結果互認”這一互聯網診療新模式,用創新化解新問題。
醫保與醫院,也沒必要避談利益。做檢查屬技術勞動,解讀結果也是。有時醫生對于一項檢查,需動態觀察、反復對照,甚至多學科會診,“結合臨床分析”也是常見的檢查“結果”,而分析需要付出技術勞動,這類互認是否可適當收費,值得探討。醫院算小賬,會因結果互認而減少收入,醫保算大賬,會因重復檢查減少而節省開支。醫保節省的錢,遠大于醫院減少的收入,社會醫療總成本大幅降低。醫保可用這些錢提升民眾的福利,也可考慮適度回饋醫院。
穩步推進結果互認,更需謹記,互認的是結果,重要的是過程。檢查水平有高低,卻可在過程中成長,借普及結果互認之機,倒逼標準統一,將質量提升到相互愿意認可的高度。互認項目起初不宜貪大求全,應先少后多、先易后難,逐步擴圍。推出政策框架只是第一步,此后還需通過探索與創新,使規則不斷細化、模式日益成熟,進而持續做大這塊民生蛋糕,最終讓患者花更少的成本,獲得更優質的服務。(羅志華)
上一篇:國家衛健委:3月3日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294例 其中本土病例61例
下一篇:防止算法推薦成為窺私“木馬”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