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正月初三,千家萬戶仍沉浸在團圓的喜慶中,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濟寧市泗水縣苗館鎮隈泉村鄉村醫生劉慶民一吃過早飯,就驅車趕往泗水縣北部的千年古鎮柘溝鎮,調研陶土文化產業發展情況,為今年全國兩會提交代表建議作準備。
入陶礦、出陶窯、看工藝、試產品,劉慶民邊走、邊問、邊思考。晚上8點多,年近六旬的他回到家中,顧不得休息,結合對康養問題的積累和思索,鋪紙握筆撰寫建議,一份《關于發掘泗水縣康養系列陶土制品的建議》很快完成。
這只是劉慶民代表履職的一個縮影。劉慶民自2018年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以來,了解社情民意、為民代言的步履不曾停歇,他在山村里的腳步邁得更遠、節奏更快。4年來,他圍繞鄉村醫療、人才、康養等基層醫療主題調研,形成人大代表建議26條,被譽為“高產的基層代表”。
在泗水,劉慶民是一個響亮的名字。他扎根山區行醫40余年,堅持“24小時接診出診,先看病后付費”的行醫理念,盡全力守護好轄區內8個村莊1880名村民的健康,深得當地村民的信賴。
“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作為一名鄉村醫生,劉慶民認為,當好全國人大代表就要根植山村,立足本職,多為基層百姓發聲。《關于加大民營醫療機構建設的建議》《關于加強村醫培養助推鄉村振興的建議》《關于提升農村醫療服務能力的建議》……他提出的一份份建議,引起相關部門重視,得到熱烈的社會反響。
從此,劉慶民履職的路越走越寬,建議質量不斷提高。內容包括推進落實中醫藥發展及管理體系、整治保健品市場亂象、將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納入公益訴訟案件范圍、關注農村留守孤寡老人問題……每一份建議都帶著民生溫度。
打開他診所書櫥的一個檔案盒,一沓各部門的感謝信展現在眼前,有來自原衛生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的,還有來自最高人民法院辦公廳的。
每天走村串戶,劉慶民深知群眾疾苦。自2010年冬季起,他開始為轄區內到衛生室看病的孤寡老人免費治療。與家人商議后,他擔負起常年照顧7名孤寡老人生活的重任。漸漸地,他萌生了建設一所能容留孤殘老人看病治療的服務站的想法。
在2021年全國兩會上,他提交了《關于農村老人贍養問題的建議》,建議在全社會營造關愛老人、孝敬父母的良好氛圍;對子女以各種理由不履行贍養義務,霸占父母的補助金、養老金等行為,采取法治教育、司法督促、聯合調解、信用懲戒等方法予以糾正;對于特困老人、失能失智老人、高齡獨居者等老年群體數量較多等情況,應當根據農村實際,進一步優化城鎮養老保險基金的收支,逐步提升農村養老的保障功能。
民政部對此高度重視,于2021年8月給予劉慶民代表書面答復,并表示進一步研究制定農村老人贍養有關措施。山東省民政廳出臺了關心關愛老人“周轉房+幸福院”政策,明確建設村級老年人公共服務設施,將給予一定政策補貼。
政府部門的積極反饋極大地鼓勵了劉慶民,他決心籌資建設隈泉村幸福院,以此探索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農村養老新模式。依托隈泉村衛生院的醫療資源,他計劃將周邊村莊的孤寡老人、殘疾人接到幸福院養老,實施“醫療+養老”模式。
幸福院總投資115萬元,規劃面積600平方米,建設10個標間,并配套建設了醫務室、餐廳、洗澡間、活動室等場所,可同時容納20名孤寡老人居住。目前,這一項目建設接近尾聲,即將投入使用。
更令劉慶民欣慰的是,兒子劉壯壯子承父業,成為隈泉莊村年輕的鄉村醫生,堅守父親“先看病后付費,有錢沒錢都給治和24小時隨時接診出診”的諾言。如今,父子二人“并肩作戰”,為大山中的百姓送去健康與溫暖。
2019年夏,劉慶民父子組織周邊村莊鄉村醫生20余人,秉承“醫在鄉間,讓愛傳遞”的理念,定期開展為老年人常見病義診、走訪慰問孤寡老人等活動。
從一個人到一支隊伍,如今,在劉慶民的帶動和感召下,泗水縣鄉村醫生已成為護佑農村公共衛生服務、基本醫療服務的主力軍和實踐者。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