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的“戰疫”還在進行中。在本輪京外關聯本土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昌平區,疫情流調組就設在十三陵水庫東南角的北京地鐵度假村內。酒店二層,數個會議室被臨時辟成工作區,10月22日以來,由市、區兩級疾控中心抽調骨干成員組就的50人市級流調組就駐扎在此,沖在病毒追蹤的第一線,負責病例流調、風險點位排查、密接判定等緊要工作,以指導昌平區開展后續處置。如今,這群“偵探”已經接續奮戰了一周多。而作為這支“病毒偵探隊”的組長,43歲的楊鵬更是一天到晚忙得像個陀螺。在這場“德爾塔”阻擊戰里,北京已經從頂層給出了設計安排,要以超常規思維防范應對,瞄準“快”字下功夫。楊鵬總結,從流調的角度來說,調得快、控得快、檢得快,是戰勝“德爾塔”的九字要訣。
連夜從豐臺“轉戰”昌平:
10天沒刮胡子 衣服整周未換洗
10月29日早上10點多,北京青年報記者見到楊鵬時,他剛剛掛了一個電話,在他面前的桌子上,一張A4紙上寫滿了這通電話的關鍵點。沒來得及喘口氣兒,他又開始撥打下一個電話溝通信息。這一早上,楊鵬淹沒在各種電話、微信消息的轟炸里,此時他已經忙碌了5個小時。
作為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全球健康中心辦公室主任、研究員,北京市重大呼吸道傳染病領域專家,楊鵬數次與各類病毒“交手”:曾在西非抗擊埃博拉,去年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就一直奮戰在防控一線,參與北京新發地疫情、順義聚集性疫情等重大疫情處置……在病毒面前,他身先士卒。當10月18日豐臺區出現“德爾塔”變異病毒,身經百戰的楊鵬再次第一時間披甲上陣。待豐臺疫情平穩后,10月22日凌晨,他又馬不停蹄地一頭扎進昌平疫情防控指揮部,擔任市級流調組的“技術指揮官”。
疫情之下,個人形象早已拋諸腦后。此時站在北青報記者面前的楊鵬略顯疲憊,眼袋有些厚重,一圈黑黑的胡茬爬滿了下巴和嘴角。原來,他這次臨時上陣忘了帶剃須刀。“胡子10天沒刮了,身上的衣服也穿了一星期。”楊鵬低頭上下打量了一番自己的“狼狽”模樣,不好意思地撓了撓頭。一陣困意涌上來,楊鵬走進廁所,擰開水龍頭,掬一捧冰水在臉上胡亂涂抹了幾下,旋即轉身又投入到工作中。
50人分工有序各守戰線:
做流調、摸排風險點位是核心
楊鵬帶隊的50人流調組成員均是來自市、區兩級疾控部門的精兵強將,大家分組作戰,其中10人負責綜合指揮,15人負責給風險人群做流調并撰寫流調報告、上傳下達。另外25人則根據流調報告外出進行現場勘查,核實風險點位、進一步判定風險人群。
做流調、摸排風險點位、找密接,正是楊鵬和隊員們的核心工作。在此基礎上,更新風險點地圖、做好風險評估,是作為判定風險人群、指導現場管控、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依據。
酒店的二層是楊鵬每天穿梭無數次的地方。“疫情防控指揮部”的會場內,一場會議從10點開到了11點多,其間時不時傳出激烈的討論聲。會場隔壁就是流調組的工作室,10余名流調人員分坐在會議長桌兩側,他們噼里啪啦不停地敲擊著鍵盤,核對、填寫流調信息。每一天,這些流調人員都要把當天的流調情況梳理清楚并匯總,以備風險點位排查,落實好人員管控。
走廊盡頭的一間大會議室是“風險點位現場排查組”工作區,這里則相對“冷清”,只有寥寥幾人在盯著電腦處理信息,原來這個小組的大部分成員都已經出現場去排查風險點位了。在辦公室中間的空地上,一張昌平區地圖平鋪在地面上,供工作人員參考。會議室的一角堆滿了一箱箱的泡面、火腿腸、鹵雞蛋,北青報記者注意到,此時許多箱子已經空了。
一有疫情響應“提速”:
調得快、控得快、檢得快
楊鵬在10月18日是被臨時派上“戰場”的,但他臨危不亂,無縫切換到“戰時狀態”。“前期在國內其他省市出現‘德爾塔’病毒的時候,我們就已經提前制定了防控方案,并根據疫情變化及時調整了技術指南,今年7月底8月初北京首現‘德爾塔’病毒時就已經實戰過了。”對于本輪第二次正面迎擊“德爾塔”,楊鵬心里有底。
由于“德爾塔”病毒十分狡猾,其傳播速度快、潛伏期短、毒株載量高、傳播能力強,相應地,對病例、密切接觸者以及相關區域采取的措施也都隨之“升級”了。楊鵬說,首先就是響應“提速”了:“一旦有病例報告,立刻調查病例情況,快速劃定封控區、管控區、防范區,給風險人群做核酸檢測,快速初篩一遍,查出潛在的感染者,并立即開展流調。就是要調得快、控得快、檢得快,其實這幾項工作幾乎同步進行。”
“以前是病例報告之后再對病例進行流調、追蹤密接,這樣根本追不上病毒傳播的速度。近期就有個病例,10月25日、26日核酸檢測結果還是陰性,到了27日核酸Ct值為32,28日Ct值就只有15了,病毒量越高Ct值越低,這個病毒復制變化得非常快。這促使我們必須‘以快制快,未雨綢繆,提前響應’。”楊鵬說。
因此,當昌平區宏福苑社區出現疫情,楊鵬10月22日凌晨就從豐臺趕到昌平,迅速組建流調組對病例展開調查,第一時間掌握病例居住地、活動涉及點位。10月22日上午,病例所居住的宏福苑社區即被劃定為風險小區進行封控,并同步開展小區全員核酸檢測。此時,流調組也同步在小區里做流調,摸排誰是密切接觸者、誰是高風險人群,實行分級分類管控。
在楊鵬看來,對付“德爾塔”既要有大的戰略思維,以快取勝,也得有小的戰術策略,各個環節同步推進。
對待風險人群如下棋:
“走一步要往前看兩步”
目前,對于風險人群的判定也更為嚴格、細致。楊鵬說,針對“德爾塔”,現在對密接的判定是:以發病或檢測陽性前4天,包括與病例或無癥狀感染者同時段及之后3小時內在同一通風不良、空間密閉場所的人員作為密切接觸者,在病例或無癥狀感染者離開后3小時內出現在可能造成污染的小區或公共建筑物的人員作為高風險人群,這些都要做嚴密排查。
同時,本市對密接、次密接人群也做了“提級響應”:將具有較高被感染風險的密切接觸者按照確診病例來流調,而具有較高風險的次密接人群按照密接的標準來流調、管理。楊鵬打了個比喻:“就像下棋,下完一步,我們提前想好了接下來兩步該怎么走。”
“比如這回昌平區一名女性病例被確診,其共同生活的丈夫就是密切接觸者,因為感染風險高,這名丈夫就按照確診病例的要求來做流調。我們提前了解這名丈夫的活動軌跡,精確到每一個時間段,全面掌握了其接觸的風險人群,一旦丈夫被確診就可以立刻管控相關人員。如此一來,從一個點輻射到一個面,在最大范圍內把潛在的風險人群全部納入管控范圍。”楊鵬說。
排查風險點位206個:
挨個查掃碼、看監控、翻記錄
本輪疫情前期,隨著病例的陸續出現,病例所涉及到的風險點位也在持續增加,從一開始的幾十個、100個、150個、190個,再到后來的206個,都是市級流調組的成員們沒日沒夜摸排出來的。出現場做風險排查,是市級流調組的一個重要工作內容,這也是劃定密接和風險人群的重要環節。尤其是在一些病例居住的小區,還要根據風險排查情況,去劃定封控區、管控區、防范區,分類采取不同的管控措施。
重點場所風險人群判定是個“技術活兒”。“進入現場,先查看建筑物內的環境,比如在一家餐廳,如果是個通風不良的密閉空間,那么相關時間段內的整個餐廳人員都要判定為密接。若現場是個能容納500人的大餐廳,通風狀況良好,那么就要仔細摸排病例在餐廳內的通行軌跡和接觸過的人,包括找到病例坐過的位置及周邊的人。”楊鵬說。
尋找風險人員同樣也是個“大工程”,需要多部門共同配合,查健康寶、出入登記、視頻監控,甚至動用街鄉鎮的力量挨個打電話核實,“掘地三尺”也要把風險人員找到并落位管控。
楊鵬還強調了一點:在排查過程中,關于密接人員和風險人群的查找,不同的場所查找方式有所不同。“比如健康寶掃碼落實嚴格的地方可以直接查健康寶。有的場所沒有嚴格規范掃碼,只能查出入記錄,或者是查看監控視頻,以及上門開展‘敲門行動’等等,這些方式則需要流調人員花費更多時間和精力。”因此,楊鵬再次呼吁,疫情防控人人有責,相關場所一定要做好測溫掃碼工作,也請廣大市民積極配合。
目前疫情形勢趨穩,隊員外出排查的任務有所下降,但大伙兒一刻也不敢放松。除了排查一些零星的續發病例之外,楊鵬還要與隊員們反復核對前期工作,查看是否存在疏漏之處。
工作狀態“枕戈待旦”:
只想把工作干得快點、再快點
本輪疫情剛開始時形勢迅猛,市級流調組成員基本沒有時間休息。為了搶時間、搶速度、搶在病毒前頭,流調組的成員每天像“打了雞血”一樣向前沖,會議室里凌晨時分挑燈夜戰、甚至通宵達旦是常態。
“為了及時處理信息,有的隊員一天只睡兩小時;出現場排查風險的隊員常常一整天都顧不上吃飯,有的地方情況復雜,需要花好幾個小時查看視頻監控;還有的同事熬夜作圖,眼睛都熬出了血絲……”楊鵬說,大家都已經一周多沒回家了,卻還是每天都覺得時間不夠用,只想把工作干得快點、再快點。
經過了一波兒沒日沒夜的忙碌,這兩天楊鵬和隊員們得以稍稍喘息。根據此前市疾控中心通報,本市已報告感染者有3個獨立傳播分支。目前,豐臺傳播分支和昌平傳播分支的疫情形勢趨于平穩,但第三個分支的部分風險點位還在排查中,部分人員還需要管控,楊鵬和隊員們依然緊繃著心里的弦,所有人“枕戈待旦”:“因為風險依然存在,不排除有從外省市重新輸入的可能,再加上境外疫情仍然高發,所以絕對不能掉以輕心。”
“我愛人工作也很忙,還要照顧兩個不滿10歲的孩子,有時候孩子也會給我發來信息,我真的是顧不上看。”楊鵬滿臉愧疚地說。不過,對于戰勝疫情楊鵬很有信心,“我們是一支久經考驗的隊伍,但絕不會放松。疫情應對是從政府到社區、從專業技術人員到廣大居民的全方位、全社會動員。我們作為專業技術人員,一定會守土有責,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及時提出防控建議。”
還沒接受完北青報記者的采訪,楊鵬的手機又響了,是區里來的電話。與記者道別后,他捏著一沓A4紙和一支筆快步沖出酒店大門,匆匆奔赴另一個會場參加疫情研判。此時已臨近中午12點,看來楊鵬又沒法準時吃午飯了……
本版文/本報記者 蔣若靜
受訪者供圖
人物檔案
楊鵬,男,43歲,中共黨員,博士研究生,現為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全球健康中心辦公室主任、研究員,北京市重大呼吸道傳染病領域專家。先后榮獲過中華預防醫學會科學技術獎、中華醫學科技獎、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北京市優秀青年人才”、“北京青年五四獎章”、“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榮譽稱號。入選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衛生系統“十百千”衛生人才培養計劃、北京市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支持計劃、“215”高層次衛生技術人才隊伍建設工程、北京市百千萬人才工程。曾作為首批公衛專家援助西非抗擊埃博拉疫情,為指導當地疫情防控特別是實現華人零感染作出貢獻。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他開展疫情形勢分析研判、制定疫情防控政策建議、開展流行病學調查處置,為科學、精準、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作出了重要貢獻。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