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退市制度是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的重要內容之一。日前,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認為,進一步豐富和完善退市指標、精簡和優化退市流程、完善退市風險警示制度,將有效彌補退市流程較長、退市指標較單一等不足,不斷增強資本市場的“出口端”作用,完善市場優勝劣汰功能,助力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更好保護投資者權益,實現精準從快出清。
豐富和完善退市指標
業內人士認為,豐富和完善財務類、交易類、規范類等退市指標,把清除“僵尸企業”和“空殼公司”作為著力點,將充分發揮退市制度示范效應。
首先,精準打擊“空殼公司”。將凈利潤連續虧損指標調整為“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后孰低的凈利潤為負+營業收入低于1億元”的復合指標。
其次,財務類指標全面交叉適用,進一步完善退市制度。本次修訂明確審計意見、凈資產、“收入+凈利潤”等財務類指標全面交叉適用,并將財務類退市觸發年限統一為兩年,大大縮短退市時間。本次改革后,公司因任一財務類指標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的,下一年度再觸及任一財務類指標或被出具保留意見的,將終止上市。
再者,豐富交易類指標,充分發揮市場淘汰機制的作用。其中,在現有的面值退市基礎上,新增“連續20個交易日股票市值低于3億元”的市值退市指標;提升原有的股東人數和成交量指標,加強市場選擇機制的決定性作用。
同時,完善規范類指標,增強監管威懾力。刪除“36個月內累計三次公開譴責”的退市指標,新增適用范圍更廣泛的“信息披露或者規范運作存在重大缺陷且未按期改正”的指標,強化公司合規披露和規范運作意識。
“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進一步嚴格退市制度和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要求,退市規則更為‘嚴、快、準’。”中信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秦培景說。
精簡和優化退市流程
業內人士表示,此次改革精簡、優化了退市流程,在給予投資者充分交易機會的同時,可減少惡意炒作等行為。
一方面,精簡退市流程,減少惡意炒作。取消暫停上市、恢復上市環節,大大縮減退市流程;對交易類退市不再設置退市整理期,實現市場化機制下的快速出清。另一方面,優化重大違法強制退市的停牌時點,給予投資者充分交易機會。
與此同時,此次改革還強化了退市風險警示。考慮到取消暫停上市、縮短流程后退市將更為快速,為充分揭示風險,改革后將對財務類、規范類、重大違法類退市設置退市風險警示(即*ST制度),強化風險預警。
“創業板退市新規通過簡化退市流程、健全退市風險警示制度等,從多方面完善市場優勝劣汰功能,實現精準從快出清。IPO實行注冊制也將從源頭上降低上市公司保殼動力,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形成優勝劣汰的良好市場環境。”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分析。
合理設置過渡期
作為存量與增量并行的改革,此次退市制度調整還設置了過渡期,確保新舊規則銜接得公平合理,能夠實現平穩過渡。
首先,對新規發布前已暫停上市的公司,適用原上市規則實施恢復上市或終止上市;其次,按照原上市規則,2019年年報觸及暫停上市的,仍適用原上市規則對公司股票實施暫停上市,以及后續的恢復上市或者終止上市;再者,新上市規則規定的“凈利潤+收入”、凈資產、審計意見等財務類退市風險警示情形以2020年度為第一個會計年度起算,避免存量公司因適用新規指標出現“突然死亡”。
業內人士稱,上述安排體現了既不“錯殺”也不放過的原則,可保障市場各方尤其是投資者基于現有規則和已有信息產生的預期不落空,有利于維護市場公平、公正。
“創業板注冊制和退市制度的改革安排,將充分發揮優勝劣汰、大浪淘沙的資源配置功能,在充分尊重投資者話語權的同時,也可引導投資者秉持理性投資理念,將使A股市場退出生態發生新變化。”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說。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