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行業 活動 項目 快訊 文娛 時尚 娛樂 科技 汽車 綜合 生活

貴州遵義張明富返鄉創業 帶動一方

2018-10-08 13:46:08 來源:人民日報

貴州遵義張明富返鄉辦廠——

“一人富不算富,要帶大家謀出路”(返鄉創業 帶動一方)

看著一棟棟拔地而起的村民小樓,村子一天天發生變化,貴州夢潤集團董事長張明富更加確信:當初返鄉創業的決定是正確的。

返回家鄉,帶領村民發展鵪鶉養殖產業

56歲的張明富出生于遵義山區一戶貧困家庭。17歲那年,母親身患重病,家里一貧如洗,欠下巨額債務。1980年,18歲的張明富輟學回家,南下廣東打工。憑著一股吃苦耐勞的勁兒,上世紀90年代初,張明富在廣東順德一家家具廠從漆工做到技術骨干,月工資3000元。

日子好起來了,可張明富還是高興不起來。“身在城市,總想著在家鄉開山辟路的場景。”1991年,懷著對家鄉的思念與帶領親友們致富的決心,張明富揣著打工攢下的6萬元錢回鄉創業。

他找到親戚們,鼓動大家籌錢辦廠。“一個‘農二哥’開啥廠喲!有幾個錢存在銀行吃利息不好?”老鄉們風涼話不少。

張明富決定自己干,他在遵義市火車站租了個門面, 搞副食品和化妝品批發生意,慢慢攢本錢。

1998年,積攢了近300萬元資金的張明富,“最初的夢想”又冒出頭。“一人富不算富,要帶大家謀出路。”積累了一定經驗的他,選擇回村辦化妝品廠。

租廠房、買設備,貴州夢麗雅化妝品廠開工了。沒幾年,“夢潤”洗護產品逐漸走入農村千家萬戶,到2003年,僅廠里的運貨車就有40多輛。

生意順風順水,張明富卻一直在謀劃怎么帶動更多鄉親們一起致富。2004年,團澤鎮鵪鶉養殖產業因經營管理不善,養殖戶大多虧得血本無歸。

“老張,你是村里的能人,得帶著大家渡過難關啊。”一位村民說。張明富二話不說接過了重擔。“不僅干,還得干好。”張明富接手后加大投資,建飼料廠,搞產品深加工。眼看著產業鏈逐步完善,可一場禽流感,使得產品滯銷,產業遭受當頭一棒。

怎么辦?老鄉們經不起“二次傷害”。張明富決定:先用公司資金將農戶賣不出去的鵪鶉蛋全部回收,將存放時間過長的全部銷毀;另一方面,發動企業所有員工找銷售出路,拓展市場。

難關終于扛過,銷售逐漸好轉。隨后,張明富硬是自己投資,在村里建起1萬平方米鵪鶉標準化養殖示范場、年加工2000噸鵪鶉肉蛋的現代化深加工生產線等,帶動大坎村及周圍上萬農戶養殖鵪鶉、種植鵪鶉專用飼料作物……

激勵帶動,吸引更多年輕人建設家鄉

張明富成了返鄉創業成功的典范,但他心里想的卻是如何帶領更多農民工返鄉創業。在他的帶動激勵下,原先認為在農村沒有發展前景的年輕人,紛紛選擇回鄉創業就業。

32歲的張曉輝,17歲時想要逃離農村,到浙江、上海等地務工。2016年春節返鄉,看到家鄉大變,聽到村民談論著張明富的創業經歷,內心很受震動。隨后他辭去工作,帶著近200萬元資金回到鎮上搞起了“山林雞”養殖,市場前景良好。

村子的發展還要靠大家努力。這5年來,大坎村有1000多名村民返鄉創業就業,不少人成了帶動地方發展的“小老板”。

“在農村開工廠、辦企業,更能樹立農民的發展信心、強化農村造血功能。”張明富說,村子能發展,企業能辦好,與各級黨委政府對返鄉農民工創業的重視和大力支持分不開。

遵義匯川區委辦政研室主任冉娟介紹,匯川區通過“培育一批好典型、出臺一套好政策、搭建一組好平臺、實施一批好項目、打造一方好環境”的五個一舉措,積極探索支持農民工創業創新的有效路徑。同時,當地制定出臺了《匯川區關于做好農民工工作的實施意見》等18個相關優惠政策,切實從政策層面支持和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2013年以來,已兌現創業獎勵、場租補貼596.4萬元,直接扶持返鄉農民工創業852人。

統計顯示,目前全區共有返鄉創業農民工近9000人,占返鄉農民工的58%,累計帶動就業人數2萬多人。2017年6月,匯川區被國務院確定為第二批“雙創”示范基地。(黃嫻)

關鍵詞: 張明富 遵義 貴州

上一篇:地方債發行勢頭猛增已達萬億

下一篇: 又一家“童年記憶”要離開了

責任編輯:

最近更新

點擊排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