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俊慧 校對/陳莉
“千呼萬喚始出來,風險披露充分嗎?”
日前,據稱估值達1000億美元的小米招股說明書正式在香港聯交所公布,這份共計597頁的說明書,讓社會各界有了一次全面了解小米公司成長、發展和未來的機會。
其中,關于公司可能面臨的風險,小米共計用了46頁內容予以闡釋,約占整個說明書的7.7%,其中,對可能面臨的知識產權訴訟,小米只是象征性的列舉了兩個眾所周知的專利糾紛和一個商標糾紛,其一是,小米2014年在印度被愛立信起訴專利侵權,其二是,小米2018年初在國內被酷派起訴專利侵權,其三是,杭州聯安訴小米“mika米家”商標侵權糾紛。
那么,就小米公司可能面臨的風險,真的對小米僅有不到10%的影響嗎?又或者說,小米面臨的專利侵權或賠償風險,真的只有愛立信和酷派嗎?
輕描淡寫:小米面臨的專利隱患只有兩個嗎?
2014年12月11日,因涉嫌侵犯愛立信所擁有的ARM、EDGE、3G等相關技術等8項專利,小米在印度被愛立信訴至印度德里高等法院。
這是小米誕生以來面臨第一次專利訴訟。當然,這并不是第一次與專利許可打交道,畢竟,愛立信起訴之前曾主動聯系小米尋求專利授權合作。
不過,這次訴訟確實也給小米發展帶來了巨大挑戰。當年12月,小米曾對外宣稱在印度僅用6個月時間,就實現出貨量突破100萬。
但恰恰因為在印度卷入與愛立信的訴訟,一度讓小米在印度市場的發展處于停滯狀態。
為了不丟掉印度市場,當時小米公司主動“放血”,按照“每臺設備預繳 100 印度盧比于法院提存”的條件,臨時獲得使用高通芯片手機的繼續銷售。而對于搭載聯發科芯片的手機則依舊處于“禁售”狀態。
2018年1月26日,酷派發布公告的顯示,因涉嫌專利侵權,酷派將小米等訴至深圳中院,請求法院:1)判令小米立即停止生產、許諾銷售或銷售涉嫌侵害酷派專利權的行為,2)判令小米賠償經濟損失,以小米侵權所說的為標準計算,3)判令小米承擔訴訟費等各類維權發生的費用。
對于上面這兩件眾所周知的專利訴訟,小米在招股說明書做了簡要說明,共計不超過400字,那么, 小米尚未了結的專利訴訟就此兩個嗎?顯然不是。
還原真相:小米在美國和國內還有多件未了結糾紛
在美國市場,2015年12月,一家名為BlueSpike的NPE訴至美國東德州聯邦地區法院馬歇爾分院,指責小米通過Tomtop銷售的智能通信設備涉嫌侵犯其在美國擁有的專利權。
當然,由于小米尚未全面落地美國市場,因此,該訴訟對小米手機的銷售影響有限,但是,除非小米手機放棄美國市場,那么,這個隱患還是需要排除的。
此外,小米在國內還與荷蘭皇家KPN公司有尚未了結的專利糾紛。
皇家KPN公司成立于1989年,是荷蘭第一大電信公司,其持有大量與3G相關的標準必要專利。2015年,皇家KPN公司以專利侵權將小米訴至北京知識產權法院。
2018年2月6日,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就該該案進行了開庭審理,皇家KPN公司已將索賠金額翻倍,從930萬元提高至1860萬元,但尚未宣判。事實上,在本案開庭審理前,小米公司通過管轄權異議、發起專利無效宣告等方式,已經在外圍與皇家KPN公司周旋良久。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小米之外,皇家KPN公司以同樣的專利,同時也將酷派、TCL、摩托羅拉、HTC、OPPO等多家手機廠商訴至法院。
期間,包括小米在內的多家廠商均對涉案專利提起無效宣告請求,但最終都被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維持有效。此外,摩托羅拉可能已經與皇家KPN公司達成專利許可合作。
簡單說,除去愛立信和酷派外,小米還有多件至關重要的專利糾紛尚未了結,但未在招股說明書予以風險提示。
當然,小米可能認為這是手機行業風險,并非專屬于小米的訴訟風險。
(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李俊慧,長期關注、及等相關政策、法律及監管問題。)
責任編輯: